刊登日期 : 07/02/2022
香港人返大陸,回鄉證少不了。回鄉證,正式名稱為《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考考大家,你知道回鄉證何時面世嗎?在未有回鄉證之前,香港人又用什麼證件往返內地?
1950年代前毋須回鄉證 隨意出入內地
其實在1950年代之前,香港人毋須證件就可隨意出入內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才於1951年發出規定,居於受殖民統治的香港的大眾如要入境內地,必須事先委託內地家屬向公安機關申請,如手續獲批准,公安機關就會把一次性的通行證寄到香港,讓持證港人入境。
回鄉證前身為《港澳同胞回鄉介紹書》
1956年,港人入境內地手續簡化。持身份證的香港人,只需在羅湖口岸邊防檢查站申領一次有效的《港澳同胞回鄉介紹書》,寫清楚回鄉地點、目的及逗留時間等,出境時交予檢查站收回,就可入境內地。不過,由於邊防人員查問詳細,每次過關都要花很長時間;過了關,回鄉交通一路顛簸,每次返鄉都身心俱疲。
延伸閱讀:羅湖舊照片 看回鄉過關歷史演變
1979年改革開放 《港澳同胞回鄉證》面世
改革開放後,內地進一步放寬港澳同胞入境,回鄉證於1979年正式面世。最初簽發的《港澳同胞回鄉證》,有效期為3年,證件大小有如現在的護照,附有個人資料及相片,但全冊只有4頁,每次入境既要填寫日期和目的地,亦要申報有否攜帶要打稅的電器或手信回鄉,如果身上有自用的手錶、首飾、相機或外幣,亦要清楚列明。
兩年後,回鄉證有效期由3年延長至10年,證件內頁夠用過百次,港人前赴內地次數愈見頻繁。
延伸閱讀:迎接改革開放 中斷30年九廣直通車復開
1999年由紙本證件升級智能回鄉卡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回鄉證於1999年由紙本證件進化成智能回鄉卡。昔日每逢佳節,邊境口岸總會湧現人潮,特別是羅湖,每當假期結束,回港的人龍每每要在羅湖口岸多層停車場「打蛇餅」,折騰數小時才得以回家。
隨着回鄉證電子化,邊境口岸增設電腦讀卡系統,大大縮短通關時間,加上出入境管制站數目增加,落馬洲、深圳灣、高鐵西九龍站、港珠澳大橋等連接內地的口岸和渠道相繼落成,逼爆口岸的情況才得到紓緩,寫入歷史。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愛回家 挑扁擔送物資回鄉探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