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清|北京冬奧會的7大中國文化元素

編輯︰聞華

     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可謂「中國風」十足,由會徽、火炬、獎牌、制服、花束、吉祥物到比賽場館,都融入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既有獨特美感,又非常有意義。一起來看看,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上,有哪些傳統文化元素吧!

北京冬奧中國風:標識裏的書法和篆刻

      北京冬奧的會徽以漢字「冬」為靈感,用書法表現出起伏的賽道、以及冰雪運動員的矯健身姿。

當代中國-文化傳承-北京冬奧傳統文化
2022年北京冬奧會與冬殘奧會,用30枚圖標展現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冬奧會的30枚體育圖標,以漢字結構為靈感來源,融合傳承千年的中國篆刻藝術,為30個冬奧會比賽項目蓋下特別的「印章」,更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遙相呼應。

      延伸閱讀:篆刻漢字變冬奧logo 中國文化傳承體育「形與神」

北京冬奧中國風:吉祥物熊貓和燈籠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分別以中國「國寶」大熊貓和中國燈籠為原型。「冰墩墩」象徵健康、堅韌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雪容融」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紅」為主色調,寓意點亮夢想,溫暖世界。

當代中國-文化傳承-北京冬奧傳統文化
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網上圖片)

北京冬奧中國風:獎牌與同心圓玉璧

      北京冬奧會的獎牌設計,源於中國古老的同心圓玉璧造型。正面的5圈圓環,既是奧運五環,又是中國傳統「五弦」,設計靈感源於傳統弦紋玉璧的圖案;背面圓環上的24個點以及星空運動弧線,則源於古代天文圖「七衡六間圖」。

當代中國-文化傳承-北京冬奧傳統文化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獎牌設計,以玉璧為靈感,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相呼應,展示北京作為「雙奧之稱」的風采。(網上圖片)

北京冬奧中國風:頒獎花束與上海非遺

      此次北京冬奧會上的頒獎花束,與以往有所不同,沒有採用鮮花,而是用了超過1.6支非遺絨線編織花。這些絨線花,來自上海市非遺項目「海派絨線編結技藝」,全部由製作者們手工編織,共需耗費近5萬個小時。

當代中國-文化傳承-北京冬奧傳統文化
北京冬奧會的絨線花束,共包括玫瑰、月季、鈴蘭、繡球、月桂和橄欖6種花,分別象徵友愛、堅韌、幸福、團結、勝利與和平。(網上圖片)

北京冬奧中國風:火炬與中華第一燈

      火種傳承,是北京冬奧會的一大看點。火炬接力所使用的火種燈,原來源於「中華第一燈」,2,000多年前的西漢長信宮燈,代表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嚮往。

      火種台的曲線造型源於中國傳統青銅禮器「尊」,充滿線條美的火炬造型,則契合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當代中國-文化傳承-北京冬奧傳統文化
北京冬奧會的火種燈,設計靈感源於長信宮燈(右),頂部設計好像飛舞的紅色絲帶,與火炬造型一脈相承。(圖片來源:Getty,網上圖片)

北京冬奧中國風:場館中的如意和飛天

      北京冬奧會的比賽場館,亦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印記。

      位於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外形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如意」造型,因此被稱為「雪如意」。將舉辦自由式和單板滑雪大跳台的首鋼滑雪大跳台,設計靈感則來自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飄帶,因此也被稱為「雪飛天」。

當代中國-文化傳承-北京冬奧傳統文化
被稱為「雪如意」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將舉行北京冬奧會跳台滑雪、北歐兩項滑雪等比賽項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北京冬奧|群山中的「雪如意」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驚艷世界

北京冬奧中國風:制服上的山水畫

      北京冬奧會制服的主要圖案,來自中國山水畫,融合了京張賽區山陵、長城的形態,將傳統美學與現代冰雪運動完美結合在一起。

當代中國-文化傳承-北京冬奧傳統文化
北京冬奧會的制服,核心圖案源於中國山水畫,紅、黑配色亦是中國傳統配色。(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春節|美味「馬仔」原來是滿族過年必備?

春節|2022年為甚麼沒有「大年三十」?

古代「冬奧」冰嬉:從宮廷表演到文化遺產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元旦

趣談中國文化|歷史上元旦並非1月1日?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