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12-0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地時間周三(4日)通過評審,將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如今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春節歷史悠久 為中國人提供認同感持續感
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發布的說明,春節在中國標志着新年的開始,以傳統歷法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前後,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促進社區和睦」。
「過年」期間,人們除了參加公共慶典外,也會祭祀天地和祖先,並向長輩、親友及鄰里「拜年」,表達美好祝願,「該遺產項目為中國民眾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早期人類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上古時代,人們會在年初之際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人畜興旺。
這種祭祀活動隨時間推移,逐漸演變為各種慶祝活動,最終形成今天的春節。
在古代,「歲」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莊稼成熟,蘊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節民俗眾多,包括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吃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發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等。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中國春節綿延賡續中華文明 增進中華兒女文化認同
官方傳媒在報道中指出,春節是中國內涵最為深厚、內容最為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傳統節日。
每逢春節前後,全世界華人都會圍繞着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等主題歡慶佳節。數千年來,春節不斷維繫和強化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情感紐帶,對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重要作用。
隨着海外傳播範圍的日趨擴大,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為中國人共享,在全國各地廣泛實踐,寄託了中國人的人倫情感、家國情懷,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相處的價值理念,在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將對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春節影響力向海外擴大 近20個國家地區列法定節假日
事實上,作為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已有近20個國家及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春節的民俗活動更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及地區,是全球性的文化盛事。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將春節定為國家法定節日,每年春節當地人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
甚至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國家也愈來愈重視春節,例如加拿大在2017年起,將春節定為全體加拿大人的共同節日。美國紐約市也在今年2月通過「農曆新年決議案」,正式將農曆新年定為法定假日。
延伸閱讀:春節為甚麼要舞龍?認識中國文化的傳統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