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周年|中國考古大發現(下):從地底到海洋 重現唐宋文明之光

編輯︰聞華

     從1921年發現仰韶文化以來,現代中國考古學已走過百年歷程,當局評選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上兩篇說到史前文明秦代以前的文明遺址,今次就沿着古絲綢之路,探訪敦煌莫高窟、陝西法門寺、廣東「南海一號」沉船等中國考古成果,看看中國考古學是怎樣從地下走到海洋,重現唐風宋韻。

敦煌莫高窟:中國考古文化保育典範

      位於甘肅敦煌市的莫高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已有約1,700年歷史,現存492個洞窟,集建築、雕塑、壁畫藝術和佛教文化於一體,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更由此誕生了一門獨立學科:敦煌學。

當代中國-統計中國-中國考古百年下
莫高窟是中國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現存492個洞窟,擁有超過6,000座各類塑像,以及總面積超過4.5萬平方米的壁畫,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莫高窟發現的數萬件佛教文獻和文物,被稱為「敦煌遺書」,與河南安陽甲骨文、居延漢簡、故宮明清檔案並稱近代中國學術史的四大發現。可惜的是,敦煌遺書大部分流散海外,目前有約1.6萬餘件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

當代中國-統計中國-中國考古百年下
為了更好保育和傳承敦煌文化,莫高窟自1990年代開啟「數碼保育」之路,包括用3D打印技術等「複製」莫高窟,圖為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展出的莫高窟第57窟複製版。(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百年以來,一代代「敦煌人」扎根大漠,探尋敦煌文明,守護洞中國寶,還用到最新科技,希望令這個藝術寶庫長長久久地傳承下去。1990年代,在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帶領下,莫高窟開啟了數碼化的道路,建立數字展示中心,在洞窟之外,用現代技術「再造」一個莫高窟。這樣的嘗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解決保護和利用問題的典範」。

      延伸閱讀:《中華大講堂》樊錦詩:勠力同心 守護敦煌藝術遺產

中國考古重現盛唐之光:陝西法門寺地宮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古都長安所在的陝西省,留下無數盛唐文明遺迹,其中一個就是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的法門寺

      法門寺,已有超過1,700年歷史,被譽為「關中塔廟始祖」,原名阿育王寺,因存放佛骨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寺,自古就是佛教聖地。

當代中國-統計中國-中國考古百年下
2006年的法門寺地宮,中國考古工作者曾在這裏發現了121件金銀器、17件瓷器、400件珠寶等珍貴文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86年,法門寺佛塔需要修葺,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地宮的「大門」。1987年4月,這個封存了超過1,100年的唐代地宮被重新打開,2,000多件唐代珍貴文物重見天日,包括4枚佛指舍利、失傳千年的秘色瓷、金銀器、絲織品、佛經以及西亞風格的琉璃器等,受到全世界關注,為中國茶文化、瓷器文化、佛教文化、古代東西方貿易等研究提供了寶貴史料。

當代中國-統計中國-中國考古百年下
作為中國考古重大成果,法門寺出土的佛指舍利及20件國寶級文物,曾於2004年訪港展出,10天吸引近100萬人瞻禮和參觀。(圖片來源:Getty)

從陸地走向海洋的中國考古:廣東「南海一號」沉船

      在1986年以前,中國並沒有專門的水下考古隊,它的誕生與一個英國人有關。1984年,英國探險家米歇爾在南海發現一艘清代沉船,將其中的瓷器和金錠全部打撈出來,最終拍賣出2,000萬美元的天價,但與此同時,海底沉船的遺迹卻被破壞殆盡。這件事引起北京的重視,開始組建水下考古隊,並於1987年成立了第一個水下考古研究室。

      也是在1987年,中國交通部廣州救撈局與英國公司在尋找一艘沉船時,意外在海底發現了許多宋代的瓷器、銀錠等,這是「南海一號」第一次為世人所知。然而由於資金條件和技術限制,未能對沉船進行全面的發掘和研究。

當代中國-統計中國-中國考古百年下
「南海一號」見證中國水下考古學從無到有的發展,圖為沉船船艙中的瓷器。(圖片來源: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官方網站)

      直到2001年,一支17人的中國水下考古隊再次來到這片海域,揭開了「南海一號」的考古序幕。考古工作者決定採用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整體打撈」方案,將「南海一號」整個帶出水面,預測整個沉箱的總重量超過5,500噸,相當於一個籃球場那麼大,因此難度極高。

      2007年,這艘來自南宋的沉船,被裝在30米長的沉箱裏,整體打撈出水,隨之問世的還有18萬餘件珍貴文物,包括瓷器、金屬器皿,以及疑似外籍水手的遺骸。「南海一號」因此被視為宋代造船技術發達的證明,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證。

當代中國-統計中國-中國考古百年下
2007年,「南海一號」被裝在30米長的沉箱裏,整體打撈出水,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奇迹」工程。(圖片來源: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官方網站)

      有趣的是,「南海一號」的出水,香港人都有份出力。2000年,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向中國歷史博物館捐贈了總值120萬港元的資金和物資,用於打撈沉船,這在中國考古史上是第一次。

      從1987年被發現,到2019年文物清理完畢,「南海一號」的中國考古工作歷時30餘年,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由落後到先進的歷程,意義重大。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16次破紀錄|北京冬奧|小城七台河:冬奧冠軍之鄉

62枚獎牌|北京冬奧前夕 一文看清中國冬奧奪牌史

100周年丨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三星堆與兵馬俑 震驚世界的奇迹

100周年|中國考古大發現(上):從河南小村出發 探尋文明起源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100周年|中國考古大發現(上):從河南小村出發 探尋文明起源

100周年丨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三星堆與兵馬俑 震驚世界的奇迹

100周年|中國考古大發現(下):從地底到海洋 重現唐宋文明之光

1:51

「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由兵馬俑考古 看中國文化古迹保育

2:18

西安城牆|發展與保育 古今風貌並存

當代中國-中國藝術-中國文化-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世上最完整佛教藝術寶庫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