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2/10/2021
今日的西安城牆,被視為千年古都的文化象徵,也是西安旅遊必去的地方,原來上世紀中期曾險些被拆除,幸好北京及時出聲,才免遭厄運。1980年代後,西安城牆得到重點保護,經過20多年修復,千瘡百孔的牆體逐漸恢復昔日風采,與牆內繁華街景相映成輝,展現古今交織的獨特風貌。西安城牆是西安古迹保護的一個縮影,作為十三朝古都和西北地區唯一的新一線城市,西安如何在城市建設與文化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受到關注。
險被拆除的西安城牆
走過千年風雨的西安城牆,作為古城的守護者,曾無數次經歷損毀和重建的輪迴。在1950年代,從戰亂中倖存的西安城牆已經滿目瘡痍,由於被部分人視為皇權象徵,面臨被拆除的危機。
延伸閱讀:【西安城牆】戰爭與和平 千年歷史見證
1958年年尾,西安政府甚至已經發布了拆除城牆的意見書,一些資深文物保護專家,在情急之下,直接越過陝西省政府,向中央請求幫助。1959年9月,西安市收到《國務院關於保護西安城牆》的通知,12月叫停拆牆行動及破壞城牆的行為,西安城牆終於逃過一劫。
1961年,西安城牆被國務院認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代開始,西安市開始對城牆進行重點保護,得到中央撥款超過5,700萬元,用於修復城牆。當時整座城牆共有14處斷面,外牆千瘡百孔,護城河被填埋,敵樓和角樓被完全摧毀。到1998年,西安城牆修復工程基本完成;2005年,最後一處斷裂的城牆也修補完畢,殘損百年的西安城牆獲得重生。2009年,西安政府通過《西安城牆保護條例》,加強對城牆的保護。
保護西安城牆 地鐵繞路多花3000萬人民幣
四方城牆圈起了12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稱為古城區,是西安市中心,也是最繁華的地方,陝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西安地標建築鐘樓、鼓樓等都在古城區內。
站在西安城牆上,俯瞰西安城市景觀,古老建築與現代霓虹交相輝映,成為西安的獨特風貌。
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新一線城市,西安近年發展加速,城市建設與古迹保育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受到關注。
十三朝古都的「簡歷」為西安留下無數古迹,不可移動文物超過3,000個,遍布整個城市,包括兩處世界遺產,3座國家級考古遺迹公園。佔地400多平方公里的主城區中,有一半面積屬於遺址區,因此西安的每一項建築工程都機會涉及遺迹文物,建築地盤隨時都會變考古現場。西安市政府於2012年宣布加強建設工程中的文物勘探管理,要求建設單位進行工程前,須先由文物部進行文物勘探,獲同意後方可施工。
如2006年開工的西安地鐵二號線,多個方案都無可避免地要經過古城牆區,地下軌道與古城牆地下遺迹無可避免地有所重疊,成為一大難題。最終,當局採用了一個特別方案:二號線的兩條軌道分別繞穿鐘樓、古城牆永寧門(南門)、北門等重要遺址,採用「加大埋深」的建築方式,將地鐵建得更深,避開地下遺址;並採取減震措施,減低地鐵運行對遺迹的影響。在鐵路建成後,當局亦對遺迹狀況進行定期監測,確保日復一日的繁忙交通不會影響古迹結構。
西安城牆:建設和保育「雙贏」的藍本
為取得這個雙贏結果,西安市投入大量成本,據西安市地鐵估計,單是保護鐘樓、南門和北門三個遺址,地鐵二號線的建造成本就額外增加3,000萬元人民幣。
專家指,西安地鐵二號線建成後,有效減低古迹周邊的車流量,這個改變實際上有助保護遺迹,亦能夠將更多遊客帶到古迹參觀。從宏觀角度,完善的交通網絡帶動城市發展,而城市發展亦有助文化保育發展。
地鐵二號線並非特例。西安市地鐵的工程師指出,在西安修建地鐵,首先要考慮文物保護,例如地鐵八號線要避開漢代長安城遺址,十一號線要避開秦代阿房宮遺址,五號線要避開周代豐京和鎬京遺址等等。
如何在城市建設與文化保育之間取得平衡?以西安城牆保育為代表的工程,是否已算交出高分答卷?
延伸閱讀:西安W酒店 古今交織的建築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