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搶鹽潮」沒必要 僅一地食鹽就夠全中國吃70年?

編輯︰莫利

  日本近日開始排放福島核污水,導致內地、香港等多地都出現「搶鹽」潮。面對核污水,未來食鹽真的會短缺嗎?中國食鹽的儲備到底如何?

食鹽不止有海鹽 真正供應「主力」是?

近日在重慶一間超市,售賣食鹽的貨架一度被搶空。(圖片來源:Getty)

  首先,核污水和各地搶鹽有甚麼關係?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一是有流傳的謠言稱「鹽中的碘可以防核輻射」;另一種則是有民眾擔心,海水會受到核污水污染,從而令海鹽受到影響。

  對於第一種說法,香港食安中心以及內地疾控中心都已經作出澄清,吃碘鹽抗輻射是不可取。

  至於海鹽方面,姑且先不論海鹽是否會受影響,其實大家日常的食用鹽當中,並不是只有海鹽。

根據港府統計處資料,香港食鹽的主要來源地,是中國內地、馬來西亞及澳洲,而日本食鹽只佔整體供應的不足1%。(圖片來源:Getty)

  那麼,中國內地食鹽產量如何?如果海鹽生產真的受到影響,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食鹽的供應?

  其實,中國並不缺鹽,而且中國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但中國人吃鹽卻並不是主要靠大海。

以製鹽原料的來源劃分,中國的食鹽來源一般可以分為海鹽、湖鹽、井礦鹽。(網上圖片)

  中國的食鹽來源以井礦鹽、湖鹽、海鹽這3類為主,中國鹽行業龍頭企業中鹽集團的數據指,現時中國的食鹽產品結構佔比分別為:井礦鹽87%、海鹽10%、湖鹽3%。

  可以看到,在這當中海鹽所佔的比例相當低,目前中國人食鹽最主要依賴的其實是井礦鹽,這是一種以石鹽或地下天然鹵水為原料製成的鹽。

  在這3類鹽當中,井礦鹽、湖鹽都不會受到日本核污水的影響,而這兩者加在一起,已經構成了中國人大約9成的食鹽來源。

中國食鹽儲備夠吃嗎?

  首先來說井礦鹽。根據採掘方式的不同,井礦鹽又被分為兩類,一種是井鹽,透過打井抽取地下天然鹵水製成。

  另一種是礦鹽,也就是岩鹽,先要開採地下鹽礦,再加工製成鹽。那麼,既然井礦鹽是中國的食鹽來源主力,儲備量如何呢?

  在岩鹽儲量全國第一的河南省葉縣,僅這一個地方的岩鹽資源儲量就達到3,300億噸。

  這是甚麼概念?近年中國的食鹽消費量,都維持在1,200萬噸左右。

河南葉縣的岩鹽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岩鹽之都」。(圖片來源:河南日報@微博)

  此外,說到井礦鹽,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地方就是「千年鹽都」四川省自貢市。

自貢1835年鑿成的燊海井,現在還保留着19世紀的布局和風貌,是一處典型的清代井鹽生產現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今年2月的數據,目前自貢鹽的年產量已近300萬噸。相對於全中國每年1,200萬噸的食鹽消耗量,僅自貢這一個市的產量就已經可以滿足四分之一。

  除此之外,湖鹽在中國的製鹽來源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同樣不會受到核污水影響。

  湖鹽,顧名思義,就是從鹽湖中採掘的鹽,或以鹽湖鹵水為原料製作的鹽。中國的主要產區位於青海、新疆、內蒙古和甘肅等地。

察爾汗鹽湖
位於青海省西部的察爾汗鹽湖,面積超過5,800平方公里,比5個香港的面積還大,是中國以至亞洲最大的鹽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僅在青海就有150多個鹽湖,這裏也被譽為「鹽的世界」。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鹽礦儲量約為900多億噸。

茶卡鹽湖
茶卡鹽湖,亦稱茶卡或達布遜淖爾,是一個天然結晶鹽湖。由於湖面透徹如鏡,素有中國「天空之鏡」的美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至於青海的茶卡鹽湖,據青海省鹽業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發布聲明稱,該公司擁有「茶卡」、「柯柯」兩個天然湖鹽的採礦權,可開採湖鹽儲量約14億噸,「茶卡」牌食用鹽產能為每年30萬噸,食用鹽儲量可供全中國人食用70年。

  從整體上來講,中國食用鹽的生產能力是每年5,000萬噸,是年消耗量1,200萬噸的4倍左右,而當中海鹽又只佔很小一部分,可見食用鹽的供應是完全不用擔心。

  延伸閱讀:西藏逾1300年鹽井 如何保留原始人手曬鹽技術?

  延伸閱讀:中國「天空之鏡」青海茶卡鹽湖如何掀起旅遊熱?

相關標籤
綠道

全國9萬公里城市綠道 深圳這4條最適合港人打卡

全國「百強縣」榜單出爐 「最富」廣東僅1個縣上榜?

citywalk

Citywalk掀旅遊新潮流 吸引年輕人1年走38萬公里?

北上消費|港人擠爆深圳商場 1個月花40億 都買些甚麼?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