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1-03
回看1950年中國入朝作戰、抗美援朝前,曾作出多方面的考慮。其中一個問題是,中國究竟有多少勝算?
張維為回望抗美援朝 中國志願軍士氣彌補與美軍武器差距
1950年的美國,是剛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超級大國,鋼產量達8,772萬噸,而中國當時的鋼產量只有60萬噸,美國是中國的146倍。再者,美軍是一支高度機械化的現代軍隊,美軍陸戰一師的每個團都有一個坦克營,有70輛坦克,而我們志願軍主力部隊九兵團卻一輛坦克都沒有。另外,美軍還有強大的空軍,掌握着制空權。
但毛主席(毛澤東)的思維方法是辯證的,也是實事求是的。他認為中國軍隊勝算的可能性比較大。他對美國軍力的分析是「一長三短 」。長,就是鋼多;三個弱點是戰線太長、運輸路線太長和戰鬥力太弱。毛主席認為,中國軍隊是接受了20多年革命戰爭鍛煉的軍隊,戰鬥力極強。更重要是,我們進行的是正義之戰。美軍有「一長三短」,而我們是「一強一正義」,「強」就是戰鬥力強,「正義」就是打的是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
毛主席後來對朝鮮領袖金日成說,當他了解到在朝鮮戰場上,相比空軍,還是陸軍的殺傷力更大時,就覺得「那就好辦了,因為我們沒有空軍,我們有的只是陸軍。」他對中國的陸軍充滿信心,認為志願軍可能勝出。因為,戰爭不只是物質力量的較量,也是精神力量的較量,人氣、士氣、指揮能力可以彌補武器裝備的差距。
毛主席相信,擁有高昂的戰鬥精神、豐富的戰爭經驗、敢打近戰、夜戰的志願軍,可以打敗「鐵多氣少」的美國軍隊。
延伸閱讀:張維為回望抗美援朝 主動出擊防範美國侵略
張維為回望抗美援朝 中國將美國打回三八線簽署停戰協定
另一個考慮是蘇聯軍事援助問題。
蘇聯答應供應武器裝備,同意採取信用貸款方式來支付,但不同意立即出動空軍。後來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的彭德懷回憶說:「周總理(周恩來)、林彪赴蘇聯,蘇聯答應出槍、炮、彈,但不出動飛機。毛主席這時候就問我,可不可以打,蘇聯是不是完全洗手?我說,這是半洗手,也可以打。毛主席講:『即令打不過也好,他總是欠我們一筆帳,我什麼時候想打,就可以再打。』」換言之,即使萬一沒有打贏,蘇聯總是欠了中國一筆帳,而且主動權還操控在我手中,我可以決定何時再次開打。
後來,志願軍副總司令宋時輪將軍曾總結,抗美援朝中體現出來的毛主席軍事思想,認為其核心是戰略上後發制人,但同時確保戰略戰役的突發性。
何謂戰略上後發制人?就是毛主席後來說的,「如果不是美國軍隊佔領我們的台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打到我們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但是既然美國侵略者已經向我們進攻,我們就不得不舉起反侵略的旗幟,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義的。」
但我們同時要確保在戰略和戰役上對敵人的突發性。毛主席反覆指示志願軍開進朝鮮,既要隱蔽又要迅速,盡快到達指定位置,控制要點。美、韓軍隊進攻速度雖然很快,但「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傲慢地認為中國根本不可能出兵,而且他們錯過了出兵的最佳時機,美國中央情報局也是這個判斷。
延伸閱讀:《長津湖》票房領跑國慶檔 3大亮點詮釋抗美援朝精神
所以,當我們入朝的部隊發動了突發性戰役,一下子把對手打懵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用40天收復平壤,70天打下漢城,震撼了世界。經過5次大型戰役,最終把武裝的核武器超級大國美國,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打到了談判桌前。
從1951年7月起,雙方經過在戰場和談判桌上反覆拉鋸和較量,最終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四之三)
(轉載自觀察者網/《這就是中國》第77期,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