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2/06/2021
文字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數千年的關鍵因素,每一頁留存至今的古書,都是中華文明瑰寶。然而脆弱的古書畫,經歷社會、環境的變遷,大多千瘡百孔、面目全非,擁有專業技能的古籍修復師才能令它們恢復原貌。古籍修復技藝,是中國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至少十幾道工序,涉及多門學科,從事相關工作的一直是「稀有」人才。如今,全中國的古籍修復師只有約1,000人,而需要修復的古籍超過1,000萬冊。在非遺傳承人杜偉生看來,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行業,「路很窄,但很長」。
巧用現代科技 協助古籍修復工作
古籍是指1912年以前的書籍,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統計,中國官方現存古籍約5,000萬冊,其中三分之一需要修復,當中又有三分之一,即是約有540萬本需要「搶救」。
古籍修復要求「修舊如舊」,工序多達十幾道,包括拆解(將黏連的書頁分開)、整理、修補、壓平等等,僅僅拆解古籍一道工序就有干揭、濕揭等多種方式,還可能需要對古籍進行水洗、除塵、脫酸處理,修補則是最核心、最耗時的工序,有時修復一部古籍需要數年之久。
古籍修復師不僅要學會修補手法,還要了解文學、藝術、歷史、文物學、化學等等學科知識,熟悉歷代書籍不同的風格,入行門檻不低,一直是「稀有」人才。
2007年前,全中國的古籍修復人員不足100人,堪稱「瀕危」行業。國家同年啟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終於緩解後繼無人的危機。
目前,中國共有12家古籍修復中心、25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有10多間大學開設了相關學系,全國古籍修復師增長至約1,000人。
愈來愈多年輕人也加入了修復古籍的行列。以保存善本古籍聞名的國家圖書館,擁有19位古籍修復師,其中有12位是「80後」年輕人。杜偉生曾在這裏工作了40多年,退休後仍然會到圖書館帶學生,他教過的學生數以千計。
傳統古籍修復技藝傳承,是師傅帶徒弟,靠「口傳心授」,老師傅們全憑十幾年積累的經驗工作,年輕人雖然缺乏經驗,但對現代科技手段更了解,能夠加速修復工作。
杜偉生說,自己從年輕人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例如用紙張檢測儀可以更快地分析出紙張成分和厚度,但動手修補古籍的工序很複雜,古籍修復師的工作「可能永遠不會被機器所取代」。
延伸閱讀:中國最大圖書館裏的「神秘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