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5/11/2020
1979年中美關係建交,改寫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促成邦交的除了兩地元首,還有「一位」大家意想不到的幕後功臣,它就是聞名中外的「北京填鴨」,更為改革開放添上了新的變化。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正式訪華,標誌兩國關係破冰,為世界歷史寫下新里程。早在一年前,他派遣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來華「摸底」。中國作為禮義之邦、美食之都,對國宴規格、待客之道向來重視;在1971年時接待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更為著緊。
中美關係建立前期
當時基辛格正代表美國到東南亞進行為期十天的國事訪問,其中一站在巴基斯坦逗留兩日。怎料他甫抵達巴基斯坦,便在總統葉海亞‧汗為他安排的晚宴上肚痛,需要轉送總統別墅休養。當時南亞痢疾橫行,沒有人對此感到懷疑。事實上,基辛格根本無恙,施行「苦肉計」,目的是為了秘密前往中國,與周恩來會面。
1971年7月9日凌晨4時半,他坐上由葉海亞‧汗安排的巴基斯坦民航707飛機前往中國,展開代號「波羅」的秘密行程,正午12時15分抵達北京南苑機場。他在中國短短逼留48小時,期間與周恩來會談了17小時。
有指在7月10日中午之前,中美關係仍未取得任何進展。有見談判膠著,周恩來話鋒一轉,向基辛格提議:「我們不如先吃飯,烤鴨要涼了。」當日午宴的主菜正好是北京填鴨。
席間,周恩來如數家珍向基辛格介紹北京填鴨的吃法,並親自為對方夾上鴨肉,放在荷葉餅上,配搭素有「國酒」美譽的貴州茅台,美酒佳餚打破剛才在談判桌上的僵局,賓主盡歡。據說這頓飯後,會議取得積極的進展,並促成翌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和8年後的中美關係建交。後來,有人更把這頓飯稱作「烤鴨外交」或「茅台外交」。
據內地媒體引述,周恩來曾經27次以北京填鴨宴請外國政要,足證這一道菜在外交舞台的威力。
半世紀過去,由改革開放至今北京填鴨依然是中國重要的外交武器。2014年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APEC),國宴主菜同樣是北京填鴨。中方甚至安排了8位廚師即席獻技,從每隻烤鴨片出16片鴨肉,拼砌出代表中國的牡丹花,由端菜、切肉到擺盤,過程不到4分鐘。這場色香味俱全的官感盛宴,技驚四座,為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
事實上,以北京填鴨作為國宴,最適合不過。追溯歷史,早在南北朝「炙鴨」一詞已出現在古籍上;及至南宋,烤鴨成為臨安、即現今杭州市的名物。隨著朝代更替,烤鴨技術傳到北京,成為明、清兩代的宮延御膳。
正宗的北京填鴨,採用以填餵方式飼養的北京白鴨烹調。由選鴨、充氣、燙坯、晾坯、烤製,送到餐桌前經過20多個工序,很考工夫。製作繁複,吃法亦講究:喜歡酥脆口感,可趁熱片下鴨皮吃,此外亦可連皮帶肉片下來,加入甜麵醬、蔥段、黃瓜及蘿蔔條等口感清新的配料,放在荷葉餅或空心芝麻餅內吃,皮脆肉嫩、肉汁豐香,令人齒頰留香、欲罷不能。
在改革開放初期,百姓家庭月入只有60至80元,一隻烤鴨便索價8至10元。隨著經濟騰飛,人民收入增加,北京填鴨再不是高不可攀的宮廷御膳或國宴料理,而是朋友聚會、旅遊打卡也能吃到的平民口味。不過,北京填鴨其在當代中國和中美關係的歷史地位,始終無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