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75年·文體篇|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惠及全球人類 貢獻中國智慧

編輯︰言嘉庸
導讀
新中國成立75載,風雨兼程,滄桑巨變。「非凡75年」系列專題,梳理中國在科技、政經、文體、環保4大領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突破和發展。

  本文是文體篇第5篇文章,帶你了解這75年來,中國的中醫藥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成果。

 

非凡75年|現代中醫藥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醫藥博大精深,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

  近代中醫藥曾在西醫和戰火的夾縫中求生存,直至新中國成立,政府將「團結中西醫」確立為新中國衛生工作三大方針之一,才明確中醫藥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1960年代廣東粵西高州市,農村的赤腳醫生
約1960年代,廣東粵西高州市,農村的赤腳醫生為農民小孩針灸治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後,中國一直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中醫藥發展。1960年,中醫醫院從建國初期的寥寥數所發展到330所,中醫病床增至超過14,000張。

  改革開放後,中國迎來大型國際跨國藥企,西醫診斷技術和診療儀器設備的發展亦突飛猛進。西醫在臨床治療中佔據主導地位,中醫藥則受到衝擊,陷入被邊緣化和被弱化的局面。

  但在國家政策層面,堅持「中西醫並重」仍是國家衛生工作的的基本方針。

  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2016年2月,《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出台,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12月,《中醫藥法》立法,從法律層面明確中醫藥的重要地位、發展方針和扶持措施,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非凡75年|青蒿素救瘧疾之苦 中醫抗疫成效顯著

  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屠呦呦是第三位因抗瘧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屠呦呦是第三位因抗瘧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時已經年屆85歲,但她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要追溯到1967年,彼時年僅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作為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擔起全國性抗瘧研究計劃「523任務」的重擔。

  屠呦呦帶領團隊鑽研歷代醫籍,篩選了380多種中藥提取物,經過反復試驗,創造性地研製出抗瘧新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等青蒿素衍生物,推動了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應用青蒿素聯合療法,大幅度降低了全球瘧疾病死率。

  據世衛組織統計,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避免了死亡。而中國也在短短40年間,將本地瘧疾病例從數萬例降至零。

河北石家莊中藥師配製「防疫」中草藥方劑
河北石家莊的中藥師為市民配製「防疫」中草藥方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醫藥在新冠病毒感染治療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曾表示,中醫藥可以縮短新冠肺炎患者住院的時間,同時減輕重症,對降低死亡率有很好的效果。

  而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階段,中醫藥療效也降低了患者相關後遺症出現的概率及嚴重程度。

非凡75年|推動中醫藥現代化 數字化轉型升級

  為了促進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發展,中國正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現代科技與中醫藥如何有機融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十四五」中醫藥信息化發展規劃》就提出,要持續推動中醫藥業務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為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撐。

  普羅大眾如何得益?上述規劃提到,深化數字便民惠民服務是主要任務之一,當中包括加強中醫醫院智慧化建設,以及推動建設中醫互聯網醫院等措施。

非凡75年|中醫藥「出海」惠及全球1/3人口

西班牙「洋中醫」學習推拿和針灸
來自西班牙的「洋中醫」來到位於昆明市的雲南省中醫院,學習推拿和針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醫藥在國際上也逐漸得到認可和接受,成為全球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數據顯示,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世界196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治療人數已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另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113個世衛組織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

  中國還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支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一批中醫藥中心,以及在國內建設一批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

外國友人在山東夜市上把脈問診
外國友人在山東夜市上把脈問診,感受中醫藥文化獨特魅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全球30多萬名中醫藥從業者在中國以外地區開設了8萬多家中醫診所。

  在阿聯酋,就有來自中國的中醫執業醫師在迪拜認證執業,累計服務5.5萬人次。

  在津巴布韋,來自中國援外醫療隊的中醫藥專家,為當地民眾及華僑華人提供針灸、推拿、拔罐、理療、中藥等多項中醫特色治療,同時在當地培養中醫針灸人才。

3:07
中國5G、AI、大數據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2:59

非凡75年·政經篇|新中國外交75年 從「一邊倒」到「大國外交」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90秒看中國

1:30
香港展覽盛事

《香港機遇新里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

非凡75年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國策通識

2:17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策通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

改革開放

深圳市花簕杜鵑

深圳特區45年|市花簕杜鵑 為何「很像深圳人」?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編輯推薦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談中美對帳 最令美國人震驚7件事是?

2017年4月20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天舟一號

「天舟一號」成功發射

「白鴿轉」與「白鴿眼」

  電視劇《下流上車族》成為網民們討論焦點,劇情誇張荒唐,笑中帶淚。其中一幕就是主角的小女兒在外國因殺了一隻白鴿烹調成乳鴿,而被開除學籍及註銷簽證。   白鴿的象徵意義,對外國人和中國人大為不同,而廣東話也有不少和白鴿有關的俗語。

  廣東話中有「白鴿轉」這說法。白鴿轉的意思就是兜一圈又回來。在古代白鴿多為養鴿,它們被訓練成往外飛之後又懂得飛回來,古代飛鴿傳信就是利用鴿子的這種習性來通信,因此廣東人便有「打個白鴿轉」的說法,來形容走了又回來。

  除此以外,廣東話俗語還有「白鴿眼」的說法,鴿子的一雙眼睛是長在頭上的兩側,因此視線...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