吂食五月糉 襖袍毋入甕 廣東人有一句話:「未食五月糉,寒衣無入櫳」,客家話也有一句相近的諺語,大家又知道嗎? 那就是「吂(音忙)食五月糉,襖袍毋入甕」了。 在農耕社會,端午節前後,是冷與熱的分界線,端午節前若是天氣變熱的話,老人家都勸說不要收起冬天衣服,因為天氣有可能還是會寒冷的;待真正吃過五月糉,天氣才真的漸漸變得炎熱,厚衣服和棉襖就要收藏起來了。
四月八,龍船透底挖 這句話是廣東民間諺語,就是說從農曆四月初八開始,各村民把龍船起出來,為端午節龍舟下水作準備。 龍船為甚麼要「透底挖」?這與端午節的第一個傳統習俗--「起龍」有關。 廣東地區水系發達、河網密布,龍舟競渡的風俗已有上千年歷史。為了保護龍舟免受潮濕天氣或蟲蛀等影響,會把龍舟深埋在河床泥土下,利用減少龍舟木與空氣的接觸,達到保護的效果。 每年四月初八,就是村民從河底挖出來的日子了。為了隆重其...
每日一詞 受人二分四 「受人二分四,做到索晒氣!」相信這兩句話也是不少香港打工仔心聲,作為「全球最累城市」排行榜長期穩佔前列位置的城市,香港人每周工時長也常見。工時長,又要受老闆氣,無非就是為了薪水。 「受人二分四」是一個廣東俗語,意思就是受僱於人,當中又有打工時吃苦的含義。那麼,「二分四」是怎樣的一道算式? 「受人二分四」的說法,始見於廣州茶樓。 在清末時期,廣州的茶樓生意相當興旺。由於客人多、生意好,因此酒樓需要聘用大量雜工,而他們的月薪大約為1元。當時1元即是1個銀元,1個銀元重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