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2/06/2022
端午節吃糉子人人都知,但在廣東珠三角地區依水而建的鄕村,因為端午節扒龍舟的傳統習俗,更流行吃「龍舟飯」。這種龍舟飯與傳統咸肉糉不盡相同,因應扒龍舟的需要自成四大特色,當中體現水鄉民族的生活智慧。
在珠江三角洲,特別是廣州、佛山、東莞一帶,端午節扒龍舟已有上千年歷史,是水鄉民俗的文化盛事。因為村民需要力氣扒龍舟,於是就衍生出「龍舟飯」,一些地方又把它叫作「龍船飯」。
龍舟飯偏辣味濃 有袪濕驅寒功效
最早的龍舟飯是在扒龍舟前吃的飯,因為村民要吃得飽才有力氣扒龍舟,因此,材料也是要特別能裹腹的。材料主要有糯米、粘米,加上臘肉、蝦米、墨魚、香菇粒做成,與傳統咸肉糉相似,但又不盡相同。
龍舟飯材料另一特色,是能夠袪濕。扒龍舟的小夥子們因為一直在水中活動,容易受寒,龍舟飯內於是特別加入了蒜頭、辣椒作為材料,味道較辛辣,有驅寒袪濕的作用。
龍舟飯鹽份特多 迅速提升力氣
龍舟飯不單辣,鹽分還特別多。因為扒龍舟需要極大的氣力,大量鹽能夠令身體速迅補充體力,龍舟飯也就要比一般米飯的味道來得味濃和鹹,讓小夥子吃後能迅速提升力氣發揮更好。
咸肉糉一般都是烚的,糯米比例多粘度比較高,但龍舟飯卻是以炒為主,糯米的比例大約佔三成,其餘的是粘米,因此沒有米糉那麼粘。製作時,用大鍋具炒熟材料後,與蒸好的糯米一起炒,就成為龍舟飯。有時候扒龍舟的小夥子會在龍舟上吃,為免龍舟晃來晃去不容易夾菜,於是就將材料與飯混合在一起,做成了龍舟炒飯。
龍舟飯份量大 像竹桶飯成節日特色
從前吃龍舟飯,碗是十分大的,比平常吃飯的碗大7至8倍,甚至是一桶一桶的,份量足吃了就有力氣扒龍舟。因為份量夠大,沒有參與扒龍舟的家庭,亦會拿着桶子盛龍舟飯,回家分給一家人吃,吃了寓意健康平安。
隨着節慶活動辦得愈來愈盛大,龍舟飯亦變成龍舟宴,好像過年一樣,是全村一起慶祝的晚宴。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端午龍舟賽已形成一個大型的節日文化,著名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形容過端午龍舟賽的盛大,以及賽後的龍舟宴:「主辦者給全勝者贈予『狀元標、張伎樂、簪花掛紅』龍船『得勝還埠,則廣召親朋燕飲』。」可以看到,龍舟飯在很久前已是大型的飲宴盛會。
現代龍舟飯8菜一湯 必有袪濕「蒜頭蒸辣椒」
現在的龍舟飯就豐盛得多了,每席有8菜一湯,主菜稱「龍舟菜」,用料有辣椒、黄豆、豆角、芹菜和豬肉絲,還必備一碟有袪濕功效的蒜頭蒸辣椒,其餘的多是家常菜,有節瓜煮粉絲蝦米、豆角炒蘿蔔粒、鮮菇鯪魚丸,都以當地水鄉特有的材料而製作。豐富一點的龍舟宴,如現在的順德地區,會有鴻運燒肉、勝瓜拆魚羮、白焯羅氏蝦、豉汁蒸生魚、鮑汁白靈菇、紅燒乳鴿、梅子鴿,已變成了順德地道名菜。
龍舟飯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端午節的民俗盛事,「吃過龍舟飯、飲過龍船酒全年身體無憂愁」成為了廣東有名的俗語。龍舟飯,包含的除了歷史民俗文化外,還有傳統鄉村的生活智慧。
延伸閱讀:端午節|廣州過百年龍舟「起龍」 深埋泥床原來有這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