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8-21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導彈部隊名叫「火箭軍」,是解放軍五大軍種之一,擁有東風-41洲際戰略導彈等「大殺器」。但大家又是否了解「火箭軍」的名稱是誰提出的?這名字背後還有甚麼故事?
中國軍事|錢學森回國領導研發導彈
導彈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除了德國首先把著名的V1和V2用於實戰,美國、英國和日本都有展開研發。那時中國積貧積弱,距離導彈非常遙遠。
新中國成立,軍工加速發展,導彈這種前沿武器進入領導人視野。而中國研發導彈之初,除了得到蘇聯支援外,更重要是有一批從海外學成歸國科學家,這些科學家中,最重要莫過於錢學森。
留學美國的錢學森是世界級火箭專家,二戰結束前曾代表美國到歐洲考察納粹德國秘密發展火箭情況。他經歷萬難於1955年回國,中國迎來研發導彈的機遇。
錢學森被安排到黑龍江哈爾濱的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參觀,當時院長陳庚大將開門見山地問:「你看我們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
錢學森斬釘截鐵回答:「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這一問一答,是中國研發導彈的序幕。主導研發導彈的錢學森,後來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他還是「中國航天之父」。
中國軍事|「最好把飛彈改成為導彈」
事實上,把missile翻譯成「導彈」,也是錢學森。
其時國內報道多把missile譯成「飛彈」,錢學森一次演講中便提出:「我想最好把飛彈改成為導彈。所有的彈,不管是砲彈、槍彈都是飛的。我們講飛彈與砲彈不同,就是它在飛行過程中是有控制的,或者是有制導的,讓它去甚麼方向是在控制之下,所以叫導彈就比較合適一點。」
那「火箭軍」呢?原來同樣是錢學森提出的。
1956年元旦,錢學森給解放軍高級將領講課,賀龍、陳毅、葉劍英、聶榮臻幾位元帥也有到場。期間錢學森在黑板寫上「火箭軍」三個字。
他說,「火箭軍也就是導彈部隊,是一支不同於現有的陸、海、空三軍的新型部隊,是一支能夠遠距離、高準確度命中目標的部隊,是現代化戰爭中極其重要的後起之秀。」
為甚麼是「火箭」而不是「導彈」呢?在嚴格意義上,「導彈」是一個俗稱,它是一種火箭武器,所以用作嚴肅的命名,「火箭軍」的內函更加精準。
延伸閱讀:是太空人還是航天員?太空站和空間站有分別嗎?
中國軍事|為保密 周恩來取名「二砲」
話說回來,1957年,蘇聯給中國提供兩枚P-2短程彈道導彈和一些技術。至1960年,在錢學森領導下,中國成功發射仿製蘇聯導彈的「東風-1」,此後第一款自行研發的導彈「東風-2」亦面世。1966年,裝上核彈頭的「東風-2」導彈試驗成功,中國擁有了可以用於實戰的導彈核武器。
其實在「兩彈結合」(核彈和導彈)試驗成功前,中國領導人便決定採納錢學森此前的建議,成立一支擁有核力量的導彈部隊。考慮到當時國際、國內複雜形勢,這支戰略部隊組建要秘密行事。
在這情況下,錢學森當初提出的「火箭軍」,顯然不方便作為名稱,於是總理周恩來就提出把部隊稱為「第二砲兵」,也就「二砲」;它名義上是陸軍的一個兵種,但實際上直接由中央軍委掌控,與陸軍關係不大。
有人或會問,有「第二砲兵」,又是否有「第一砲兵」呢?解放軍是沒有「第一砲兵」說法的,硬要說「第一砲兵」是甚麼,應該就是普通砲兵。
中國軍事|2015年軍改後升格兼「正名」
後來「二砲」實際情況外界漸有了解,1984年國慶閱兵上,「二砲」裝備、人員更首次公開展示,但這個為保密而產生的稱號一直沿用。
直至21世紀第2個10年,中共總書記、軍委主席習近平推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極具戰略重要性的「二砲」也於2015年升格為獨立軍種,與海軍、陸軍、空軍,以及新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並列;這支升格後的隊伍改稱「火箭軍」,正是當年「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提出的名稱。
目前火箭軍據報約有15萬人,有多個直屬基地,裝備有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其中的射程上萬公里、能攜帶多個核彈頭的東風-41,更是中國戰略安全的基石。
最後順便一提,成為獨立軍後的火箭軍有自己的軍服,但很多人卻把它和陸軍的軍服混淆了。以常服為例,雖然火箭軍也是綠色,但卻是墨綠,並非陸軍的松枝綠。此外,火箭軍軍兵的襯衫是卡奇色,而陸軍是淺綠色,這可能是最直觀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