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勉勵大家不斷努力,有甚麼名言警句?古人有一句話是,「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這句話出自彭端淑的《為學》,意思是:天天努力學習,持之以恒而不懈怠,直到成功。

  彭端淑是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譽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他認為天下萬事難與易是相對的,都有方法解決。

  《為學》開首把核心問題帶出:「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

  他又認為,即使天資不佳,也有方法後來居上的。「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方法就是:「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意思就是說,只要天天努力學習,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

  延伸閱讀: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如果別人對自己有恩惠,我們就要「飲水思源」,謹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而當我們幫助了別人的時候,就要不求回報。   意思與之相同的名句有「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出自《戰國策 · 魏策》。

  這一名句出自一個典故。公元前260年,秦軍纖滅趙國主力後,將趙國國都邯鄲重重圍困。

  趙王急派人向魏王求救,魏王最初派大臣晋鄙支援,唯晋鄙畏懼,最後魏信陵君使計率軍擊退了秦軍,解困趙國。

  趙王親自到郊迎接信陵君,但老臣唐雎卻勸告信陵君說:「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落其實者思其樹 飲其流者懷其源

  形容一個人不忘本、懂報恩,我們會形容為懂得「飲水思源」,是一個中華傳統美德。   這個成語原來出自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庾信《庾子山集 · 徵調曲》。

  《徵調曲》中有一句「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意思是吃果實的時候要想念結果子的樹,喝河水的時候就要懷念水的根頭。

  庾信自幼聰明總倫,自幼隨父親出入於梁太子蕭綱的宮廷,為梁朝效力,到四十歲時梁亡,庾信被迫改投西魏,後又侍奉北周。

  庾信在北周雖備受恩寵,但念念不忘故國,因此很多詩文中流露...

一寸丹心圖報國

  「精忠報國」大家可能聽得多,還有一句類似的,就是「一寸丹心圖報國」。   這句出自明代于謙的《立春日感懷》,意思是懷着一顆赤誠的心,想方設法報效國家。

  《立春日感懷》原文是:

  年去年來白髮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這首詩是作者在擊退瓦剌入侵後第二年的立春日,在戰場上所寫的。

  立春時節,思念親人,可是為了國事,又不得不留在戰地,顯示了作者...

愛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愛人也

  「愛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愛人也。」這句話出自北宋名臣王安石的《荀卿》,意思與「推己及人」差不多,是說:愛自己是仁德的開端,自愛之心可以推及到愛別人。

  愛別人,就是有「仁愛」之心了。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韓星教授在一個演講中說過,儒家的「仁愛」在實踐上可以有五個層次,第一就是自己先要成為「仁者」,第二是「自愛」,第三是「愛親人」,第四是「泛愛眾」(即愛一切人 ),第五則是「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

  王安石所說的,就是韓星教授所提及的第二踐行層次...

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

  鼓勵別人要盡力去做,我們會說:「全力以赴」!其實,古人認為,「盡力」的前設,先要有「盡心」,也就是堅毅的心。

  班固《漢書 · 賈山傳》就有這樣的名句:「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

  意思是:如果不盡心盡意,就不能全力以赴;不能全力以赴,自然就不能把事情做好。

  班固說這句話時,是針對對待忠臣應有的態度。原文前還有一句「故不致其愛敬,則不能盡其心;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不能...

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寒暑之切肌

  形容十分專心,我們慣常用:「專心致志」。究竟甚麼才是「專心」的至高境界呢?

  林逋的《省心錄》就給了答案。

  《省心錄》內有一句:「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寒暑之切肌。」意思就是,人若專心的話,會聽不到令人震驚的雷聲,也不會受到寒冷或炎熱天氣的影響,專心一意去完成工作。

  林逋是北宋著名詩人,宋仁宋在他去世後追封謚號「和靖先生」,而據歷史記載,他是一個十分專心的人。

  ...

君子尊賢而容眾 嘉善而矜不能

  在人際相處中,我們要學習「容納別人」,《論語 · 子張第十九》就教導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來自於古人的一段對話。

  子夏的學生子張請教應該怎樣與人交朋友。子張問:「子夏是怎樣說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可以交往的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加以拒絕。』」

  子張覺得不完全正確,便說出自己的見解:「那不同於我所聽到的:君子尊重賢人,也容納普通的人;嘉奬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自己...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二十四氣節歌 一學就會

  今天是大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24節氣,於2016年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更是內地中小學必讀課程。這些節氣你能數到幾多呢?

  以下的節氣歌可以幫到你,簡簡單單28個字,就數盡二十四個節氣: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仍然未懂?對應一下就明白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千金難買子孫賢

  你有沒有「千金難買心頭好」的經驗?

  「心頭好」就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喜歡的東西,有時就算有千金也未必買到。

   語出明·馮惟敏《商調·集賢賓·題長春園》:「好弟兄宦業成,老夫妻福壽全,喜的是千金難買子孫賢。」此處說的,是子子孫孫的賢孝,當然是「千金」也難以買到的。

   後來也有人把「子孫賢」換成「心頭好」,形容購物時的樂趣。

汗牛充棟

  「汗牛充棟」是一個現在較少人用的成語,但其實此成語很形象化地表達出藏書滿屋的狀況,反映藏書者學識甚豐。

   古人以往書寫在竹片或木片之上,用以書寫的竹片叫做「簡」或「策」;用以書寫的木片,叫做「方」或「牘」。可以想像,以往一本書籍是非常巨大的,要用牛車載書,「汗牛」指以牛車載書時,牛累得出汗;「充棟」指屋內藏書很多,堆滿整座屋子。「汗牛充棟」就是形容書籍極多的意思了。

   汗牛充棟出自唐.柳宗元《唐...

沐猴而冠

  形容人虛有其表,沒有真本領,可以用「沐猴而冠」這個成語。

  沐猴指獼猴。語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楚漢相爭期間,西楚霸王項羽率兵進入秦國首都咸陽後,屠殺城裡的百姓,殺害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並且放火燒掉宮殿,然後帶着到處搜括而來的珠寶和婦女要回故鄉去。

  此時,有人跟項羽說:「關中這個地方,山河四面圍繞,是天然屏障,土...

五味雜陳

  形容人生,我們會寫「百味人生」,不過,「百味」可以說是由「五味」混合出來的,所以亦有人會說「五味雜陳」。

  五味,即酸甜苦辣鹹,是舌尖上最直接的體驗。

  「酸」代表人生中的辛酸與努力,如參加運動比賽前付出的準備和汗水;「甜」代表人生中的幸福感覺,如跟相愛的人組織家庭、新生命的來臨等;「苦」代表遇到的痛苦與磨難,面對失敗、困難、病痛、死別等;「辣」代表遇到的意外和令人激動的事情,有刺激的,也有興奮莫明的...

歇後語:外甥打燈籠

  「外甥打燈籠」這歇後語的謎底有兩個,其中「照舊」較廣為人知,另一個你又知是甚麼嗎?

  據說元代末年,朱元璋在回老家的街上與一名賣藝者比武,不小心打傷了對方,後來發現那人原來是自己素未謀面的姐夫。不幸地,朱元璋因為下手太重,姐夫性命垂危。姐夫在臨死前,叫兒子挑燈籠照看「舅父」朱元璋,一看竟是帝王之相,於是央求朱元璋登基後封他的兒子為官。後來,朱元璋真的當了皇帝,就讓外甥挑起燈籠,宣...

「一夜急白髮」原來是好事?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髮」除了是歇後語,比喻情勢兇惡;它亦被引入籤文,解為困難重重,但終究有驚無險,絕地逢生。一夜變白髮原是令人生怕的,但從它的出處看原來是一件好事。為甚麼?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其家族原在楚國薄有名聲,但後來遭奸臣陷害,父兄被殺,楚王更大規模通緝他。他一路逃到楚國邊境昭關,一心過了昭關便可直通到吳國,無奈戒備森嚴,只好躲進山林,恰好遇上東皋公,東皋公同情並收留了他,答應助他逃出昭關。

   然而,過了七天東皋公對逃走一事隻字不提,伍子胥...

「快刀斬亂麻」的下一句是甚麼?

  「快刀斬亂麻」出自《北齊書.文宣帝紀》:高祖嘗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

  故事說:一天,東魏丞相高歡為了測試兒子們的才智,每人各發一把亂麻,鬥快整理。 當其他兒子都全神貫注地抽出亂麻,高洋不慌不忙找來一把刀,三兩下便把亂麻斬斷了,並對高歡解釋:「亂者須斬!」高洋後來成為了北齊文宣帝。

  後人把這故事概括至一個成語:「快刀斬亂麻」,形容以果斷快捷的手段,解決錯綜複雜的問...

「女人心海底針」下一句是甚麼?

  「女人心、海底針」這句俗語,從字面看,一根針掉進大海,當然很難找到,比喻女性心思難以捉摸。

   女性的心思細密、感情細膩,喜好和情緒,有時候就像3、4月的天氣,驟晴驟雨,難以捉摸。雖然這句話出處已難以考究,但相信很大機會來自男性。

   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如今已很少人知道,下半句是:「就算撈到還扎人」,意思是即使能在海底撈到針,但這針仍是會扎人的。

   兩句話連在一起,是形容女性根本不講道...

九龍壁與「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象征帝位,這個詞出自《易·幹》:「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而紫禁城內就有不少象徵九五之尊的地標,其中一個就是九龍壁。

  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的皇極門外,有一座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的九龍壁,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該九龍壁建於乾隆三十七年(772年),壁上有九條大龍,正中央是黃龍,兩側各四條行龍。 

  古人把數字分為「陽」和「陰」,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九五」之制是為天子之尊的重...

北京話:裝墊兒台

  「趕快看『裝墊兒台』。」如果有一個北京人跟你說「裝墊兒台」,他的意思並非指裝上墊子的講台或舞台,而是指「中央電視台」。

  「裝墊兒台」這詞曾經在網絡上非常火紅。據說是因為有央視主持人在2016年奧運會直播當中,以極快語速把中央電視台讀成像北京口音的「裝墊台」,自此這詞便成為非北京人模仿北京腔的潮語。除了「裝墊兒台」外,還有「胸是炒雞蛋」(即西紅柿炒雞蛋,等同香港的蕃茄炒蛋)、「王五井兒」(即北京著名商業街王府井)及...

珍妃井

  說起北京紫禁城內的人氣景點,位於寧壽宮北端貞順門內的珍妃井必定入選。光緒皇帝與珍妃的愛情故事可算是家傳戶曉,珍妃的葬身之處也就添上神祕色彩。

  珍妃生前是光緒帝的嬪妃,1889年入宮被封為珍嬪,深得光緒帝寵愛。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記載,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倉卒逃難。臨行前,慈禧命太監崔玉貴等人將珍妃推入貞順門內井中溺死,珍妃就此斃命,而這口井就是現時故宮內的「珍妃井」了。1901年光緒帝回京,追封珍妃為貴妃,而珍妃...

小寒不寒 清明泥潭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

  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在每年的1月5至7日之間,標誌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在部分地區,小寒可能比大寒更冷,因此有「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的說法。

  正常而言小寒天氣是十分寒冷,但若天氣有反常情況,便會有「小寒不寒,清明泥...

倍兒爽

  內地歌手大張偉 (原名張偉)曾於2014年發行一張音樂專輯,其中一首作品叫《倍兒爽》,當年不少樂迷都覺得夠接地氣。原因不少北方人,特別是北京人常常說這個詞。這個詞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倍兒爽是由「倍兒」和「爽」兩個詞組合起來,爽的意思就是痛快,感覺很好。至於倍兒,並不單是指加倍的意思,而是有極其、特別、非常等意思。所以,倍兒爽的意思就是特別痛快,感覺非常好。

  倍兒這個詞原是北京方言,由於北京的文化影響力強,所以這個用法在北方其他地方也流行開來。90年代中國牙膏品牌「藍天六必...

打書釘

  新的一年,祝願讀者身體健康,成年人工作順利,小朋友則學業進步。說起讀書,昔日愛閱讀的人都喜歡到書店「打書釘」。這詞語源起於香港,非本地人可能不太了解箇中含意,那便在今天談一下「打書釘」的由來。

  「打書釘」是指在賣書的地方翻看書籍,或長時間逗留看書而不付錢購買書本的行為。「打書釘」的人有些是為了打發時間,有些則是想看書卻又不想購買,當然也有些是希望透過「打書釘」來決定手中書本是否值得購買。

   為了吸引讀者,一些大型書店會在店內放置舒適的桌椅或沙發供讀者坐下看書。內地的一些大型書店或台灣...

1月1日「元旦」的由來

    1月1日到了,先祝讀者們新年快樂!1月1日稱為「元旦」,也是新一年的開始,不過,古時元旦並不是指1月1日的,究竟中國何時以1月1日為「元旦」?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天明的開始。在中國古代,「元旦」一詞源自於三皇五帝時代的顓帝,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而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一年之始)、月之元(一月之初)、時之元(一日之初)的意思。然而,古代中國是使用農曆,因此...

北京人不說「啥」?

  「啥」這個字在普通話中使用頻率甚高,特別是在北方生活的民眾經常都會使用到。

  「啥」意思就是甚麼,通常在直接或間接疑問句中用作疑問代詞,譬如說吃啥,意思就是吃甚麼;幹啥則是做甚麼的意思。遠在百多年前,大眾已用「啥」來代表「甚麼」的意思。例如在清代劉鶚所著的《老殘遊記》中,第14回便有這句話,老殘道:「送饅頭給誰吃?要這些船幹啥?」

  不過,老一輩的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說...

東北話:五脊六獸

  在東北話中經常聽到「五脊六獸」這個詞,人們常說:「看把你閒的五脊六獸的」。究竟五脊六獸是甚麼「怪獸」呢?

  其實,五脊六獸是用來形容閒着發慌,不知道該做甚麼好、百無聊賴的意思;也用來形容心煩意亂,忐忑不安。老舍曾在《四世同堂》中寫到,「這些矛盾在他心中亂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獸的不大好過。」

  五脊六獸最初是中國建築用詞。五脊,指房屋的正脊及四條垂脊。正脊兩端有吞獸,四條垂脊則排列着五個蹲獸,是為六...

五迷三道

  五迷三道是北方人常用的俗語,用來形容人神志不清,或者沉迷某事不能自拔的樣子。譬如說:「你這個人怎麼整天五迷三道,丟三落四的」?狐狸精變的妲己把紂王迷得五迷三道⋯⋯

  雖然「五迷三道」此詞用起來駕輕就熟,但五迷三道是哪五迷,是哪三道卻未必人盡皆知。

  原來,這個詞來源自佛家語:「五迷是因,三道是果」。五迷指的是財、色、名、食、睡;三道則是「六道輪迴」裏的三惡道:地獄、餓鬼和畜生。

  所謂六道輪迴,是佛家認為人會按照生前因果進入不同的道。其中,三善道為天神、人間...

「飯圈」新解  

   早前看到一篇報道,標題是「為何『飯圈』戾氣這麼重」。「飯圈」不是吃飯的圈子嗎?為何會有戾氣?

   「飯圈」是指追星族組成的粉絲圈。粉絲是英文的「fans」的音譯而來,泛指一群熱衷於某一事物或者人物的人,當中的「fan」可音譯為「飯」,粉絲群體組成的圈子就被叫做「飯圈」。

   「飯圈」一詞在內地較常見,其以偶像為中心,依托各種網絡社交媒體建構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以「追星」...

「大馬猴」—北方小孩童年陰影?

  聽到「大馬猴」這話,很多北方小孩都會害怕。小時候,每當不肯睡覺或者不聽話,就會有大人繪聲繪色地說,再哭大馬猴就來把你抓走吃掉。大馬猴專吃小朋友的惡名便深深植入大眾腦海,成為了小朋友的「童年陰影」。

  大馬猴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紅樓夢》中,成年後生活在北京的曹雪芹寫「薛蟠行酒令」時,就用到「女兒愁,繡房躥出個大馬猴」。根據《紅樓夢辭典》解釋,馬猴是「嚇唬別人時常說的一種想像中的形如猴的動物。」除了嚇唬小孩,大馬猴還有一種「用法」,就是形容一個人長得或者穿着醜,醜得令人驚奇。

  還有人認...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