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築師:保育明代建築 留住中國文化

撰文︰紀小婷

  「以前只想做新建築,每天都加班加點實現所謂的建築夢想;後來發現鄉村古建築凋零得很厲害,就自發去保護。」這是青年建築師越劍的一番話。在城市飛速發展、建築中的中國文化不那麼受重視的時候,他逆潮流,來到被人遺忘的鄉村,希望通過修復古建築,留住當中的中國文化。 

 

貴州雲山屯村 保留明朝中國文化 

  這個鄉村,說的是位於貴州安順的雲山屯村。明朝時期,朱元璋派軍征戰西南,30萬漢人大軍來到這個少數民族地區屯兵,一代代就此生活下來。600多年來,這裏還保留着明朝漢人的民俗、建築和生活方式,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被譽為是活着的歷史。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明代古建築01
貴州安順雲山屯村,至今保留明代的建築、民俗及生活方式。(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大學時期,越劍第一次來到這裡,就被深深吸引。工作幾年之後,他故地重遊,卻發現這些承載幾百年歷史變遷的古建築,短短幾年內就已經廢棄和退化了很多,這讓他產生了一種物是人非的失落感,於是有了修復古建築的念頭。 

如何活化老建築中的中國文化? 

  經過籌備,越劍於2014年成立了工作坊,招募志願者一起參與修復。志願者來自全國各地,有東北的,台灣的;專業背景也各異,有學生,有行政職員。但他們有共同的目的:為保育古建築及中國文化出一份力。 

  至於如何修復和保育?越劍有自己堅持的理念。一方面,需要細緻地調整老屋的內部結構,比如裝修排水系統,增加防水層的屋面和內保溫的墻體等等,讓這些建築更適合當下的發展,真正做到活化。 

  另一方面,要保留老屋的格局和材料,因為這最能反映當地的地理和人文特點。在修復過程中,不能用機器拆房,必須手動一點點去拆,小心翼翼地分辨哪些材料需要更換,哪些可以保留。一些不再使用的老物件也盡量保存下來作展覽。用越劍的話說,這是「修舊如故」,故是故事的故,也就是說,修復的老屋必須反映建築原有的特色和故事。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明代建築02
修復古建築需要保留老屋的格局和材料,因為這最能反映當地的地理和人文特點。(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各地義工支援 共同保護中國文化 

  修復老建築得到了不少外地義工的幫助,但當地人未必意識到保護這份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如何發展、如何變得進步和富有,是更緊迫的事。 

  越劍往往會花費2至3倍的精力和時間,去和當地人溝通。幾年下來,越劍爭取到越來越多村民的認可,不少當地匠人也逐漸加入修復團隊。一位木匠師傅看了修復成果後感歎:「我們祖先留下的東西,自己不保護,還要別人來保護,這實在說不過去。」於是,他也開始參加工作營。 

  到目前為止,工作營已經做了6年,有150多名義工參加,先後修復了7座老屋。越劍希望能夠喚醒公眾的保護意識,讓更多人參加進來,留住歷史記憶,留住鄉愁。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明代古建築03
古建築修復工作營已經舉辦了6年,有150多名義工參加,先後修復了7座老屋。(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相關標籤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農曆八月,又是華人最具節日氣氛的中秋節。提起這個節日,我們除了會想起食月餅、玩燈籠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輩之間流行一些中秋傳統節日的習俗或禁忌?其中一項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會有個疑問,就是為何一個講究團圓的節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參與的活動?先說「男不拜月」,原來在古代民間,月亮多數用來形容女子,屬於陰柔的代表,是故象徵陽剛以及正氣的男子自然就不適合祭拜月亮了。

  與之相應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樣道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戶都會祭拜灶王爺...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香港_x1.jpg

冬至飲食中國文化:杭州人吃年糕 寧夏人吃「頭腦」?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大過年

趣談中國文化|冬至為何「大過年」?

百年老店承傳香港文化 「萬順昌」放膽嘗試 

3:11

木雕製作手辦 福建爺爺成當代中國「老二次元」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