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鬼升城隍」竟是讚美?  

  廣東話俗語當中不少涉及民間信仰,香港不少廟宇供奉了城隍爺,而「水鬼升城隍」也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俗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地方上的水鬼也歸他管轄。

  至於水鬼只是水中一個亡魂,地位低微。因此,若一個人在某種機遇下,由普通卑微身份搖身一變而成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便猶如無權無勢的水鬼變成位高權重的城隍,就被稱為「水鬼升城隍」。

  然而,這個詞語意思多含貶義,現在普遍的意思,是指沒有能力卻能升上高位的人。

  不過,「水鬼升城隍」的原意也有正向的一面。

  民間傳說就有一個故事,講一隻水鬼不願找無辜掉進河裏的人當替身,閻王爺知道這隻水鬼心地善良,最後將其提拔為城隍,主理河道兼受人供奉,因此「水鬼升城隍」在同一時間又變成善有善報的意思。

  延伸閱讀:「食七咁食」原來是風俗?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冷僻字系列|孬

  家有一女一子,當然是好,但在其頭上加上「不」字,就成為「孬」。

  「孬」(音:可以讀naau6 撈,或Bou2 保),有數個解釋。最常見是不好、壞的意思。《字彙.子部》:「孬,不好也。」如「孬運」,即遇著不幸運之事;「孬好」指好與壞;舊社會窮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屬孬官,自有公論。」

  第二個解釋是懦弱、無膽識的意思。如「孬種」方言中有壞蛋、膽小...

520

  今天5月20日,不少年輕男女都像過情人節一樣慶祝,「520」是怎麼來的呢?   

  普通話中,「520」的發音和「我愛你」類似,於是在網絡上開始流行起來。

  中國各地方言又怎麼說「我愛你」呢?

  上海話:吾老歡喜儂額;寧波話:阿拉臘月子福啊儂;南京話:吾對你蠻有意思滴;重慶話:我只有愣個喜歡你了;開封話: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話:俺楞中你了;山東話:俺喜憨嫩;山西話:額待見你;合...

水腳

  疫情結束,很多人計劃外遊。不過,如果遇到節假日,機票或酒店勢必出現供應緊張的情況,人們要準備的「水腳」就要充裕一點了。

  「水腳」,意思就是路費旅費,這個俗語的由來與古代運輸業大有關連。

  水腳指水路運輸費用,以往中國跨地運輸多以水路為主,相關費用就被稱為「水腳」了。

  在《宋史·食貨志下二》有記載:「盡取木炭銅鉛本錢及官吏闕額衣糧水腳之屬,湊為年計。」清代薛福成的《應詔陳言疏乙亥》也曾記載:「飭令各省將折漕之價,...

當冬瓜遇上豆腐

  「如果有乜冬瓜豆腐,我都唔知點算好…」這是一句廣東俗語,寓意萬一遭遇不測,生活頓失依靠。為甚麼我們會用「冬瓜」和「豆腐」來形容不幸的狀況呢?

   在辦完喪事之後,一般會設有解穢酒,席上的餸菜以素菜為主,冬瓜和豆腐往往是當中的必備之選。後來人們就以此比喻為意外的災禍或遭遇不測。

  「冬瓜」和「豆腐」,看似一個厚實,一個輕柔,但兩者摔到地上,一樣會粉身碎骨,代表當遭遇厄運時,誰都難以逃脫不幸的命運。

   有趣的是,「瓜」在粵語中也確實有「死...

「升上神台」與「神台貓屎」  

  傳統社會當中,民間信仰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一環,即使到今時今日,仍有不少人習慣求神問卜,有的為求心安,有的就祈求神明庇佑。廣東話俗語,也有一些與民間信仰習慣有關。

  當一個人上升到較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時,便可以「升上神台」或「擺上神台」來形容。

  神台一般是指木製的櫃,用以供奉神靈,部分宗族及家庭在神台上安放祖先以作供奉。但凡能安放在神台之上,都體現其受人景仰及尊重,地位崇高。因此當有些人被形容為升上神台,就意味這個人的身份大大提升。

  另一個與神台有關的廣...

故宮不是紫色為何叫「紫禁城」?

  我們常說的故宮又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位置。明朝永樂皇帝在登基(1403–1420在位)後,決定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在燕王府的基礎上建設新的皇宮,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皇宮於1406年開始建造,1420年完工。   故宮建築明明是以紅、黃兩種顏色為主,為甚麼會被稱作「紫禁城」呢? ...

  其實「紫禁城」的「紫」字並非指紫色,而是與紫禁城的位置有關。

  古代天文學家將星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處於天空中心的,就是三垣中的紫微垣,又叫做「紫微宮」、「紫宮」,被視作天帝的居所。天人對應,因此從紫微垣中取一個「紫」字,對應人間的皇宮。

  「禁」的意思就是指禁地,自古以來,皇宮都是守衛森嚴的...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現代開筆禮——擊鼓明志

  近年,內地一些學校於開學時會仿古時舉行開筆禮,儀式當中有一項名為「擊鼓明志」,那是甚麼呢?

  「鼓」,在古代官學不是樂器,而是發布號令、規範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鼓」是擊鼓,「篋」是書箱。意思是:古時大學開學時,官吏擊鼓召集學生,然後學生打開書箱,出示經書,以示恭敬和謙遜地對待學業...

現代開筆禮——朱砂開智

  新學年開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學業進步。古時,學生在開學時有「朱砂開智」的儀式,那是怎樣的呢?

  「朱砂開智」是入學時,啟蒙老師用紅色的朱砂在學童頭正中點一顆紅痣,寓意為開啟智慧,又稱爲「開天眼」、「朱砂啓智」。

  這個儀式是後人從古時開筆禮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開筆禮」相傳起源於春秋孔子時代,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儀式,又稱為「破蒙」。

  根據中山大學出版社的資料顯示,在古代,開筆禮主要由...

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

  新一學年開始了,是時候為自己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古語有云:「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這句話包含怎樣的道理?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禮記 · 儒行》,意思是「廣泛地去學習而不讓自己知識貧乏,踏實地實踐所學到的知識而不讓自己鬆懈下來」。  

  孔子對儒者的行為有嚴謹的規範。該句的全句為「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古代開學日

  9月1日是現代的開學日,中國古時又有沒有開學日呢?

  在古代,農事乃第一要務,9月正值秋收農忙之時,並不適合開學,因此開學日大都在農閒時期。

  根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漢代學生開學主要有三個時間,都處於農閒時期:「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而秋季入學時間則和現代較為接近。

  魏晉南北朝時期,...

古代開學禮儀—束脩六禮

  古代開學禮,古代學子會向老師送上「束脩六禮」,那是甚麼呢?

  「束脩」是指古代弟子拜師時所獻的學費或禮物。《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六禮」就是拜師時向先生贈送的六種象徵性物品,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心...

古代開學禮—入泮宮

  新一年開學日,學校都會舉行開學禮,作為新學期的開始。古代學生又有沒有開學儀式呢?

  中國古語有云:「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當中的「入泮宮」,就是指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典禮。

  在周代,諸侯學校的院子前面都建有一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或泮水,學校稱為「泮宮」,入學便稱為「入泮」或「遊泮」。

  「入泮宮」的第一個儀式是「正衣冠」。學童們一一站立,...

古代書包—笈囊

  現代的書包款式多樣,古時的書包又是怎樣的呢?

  古代學生外出上學時,時常背上「笈囊」。 「笈」指專門裝書的笈篋。 《說文解字註》稱:「笈,謂學士所以負書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而囊內經常裝着的是一些印綬、錢幣、書本之類的值錢物品,便於貼身攜帶。

  古人為了求學往往要「負笈甚重」,跋山涉水。《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於寒冬大雪中「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

古代校服—青衿

  「青衿」在古代某些朝代,是學子的「校服」,那麼這款衣服究竟是甚麼樣子的呢?

  「青衿」最早見於《詩經·鄭風》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詩注疏》解釋道:「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學子已開始穿着青衿上課。 

  青衿外,學子所用的帽子和鞋都有講究,如春秋時佩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則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則是「四方平定巾」,青衿加上冠戴便是古時的「校...

古代學費—束脩

  9月快到了,又是新一學期的開始。學生準備開學,家長也要準備為子女交學費。古時的「學費」稱一般稱為「束脩」,為甚麼呢?

  古時,民間私塾的學費稱為「束脩」。《論語 · 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給我十條乾肉,就能做我的學生。

  此處的「脩」指的是肉脯,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一類的乾肉;一束為十條,「束脩」,便是十條乾肉。

  春秋之前,只有官府人家才有機會上學,一般百姓的孩子沒...

東施效顰

      形容別人模仿得拙劣,反露其醜,會說「東施效顰」,究竟這句成語出自何處?

      這個成語來自一個民間傳說,出自《莊子·天運》: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顰」指皺眉,「病心」指心有毛病。

      相傳,西施是春秋時期越王...

處暑餘三日 高原滿一犁

  處暑已到,對古時耕作有甚麼意義?「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這句便給出了答案。

  「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出自宋代詩人王之道《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全文如下: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首句「大旱千里」,表示在暑熱天氣下,農民對大雨來臨的期盼。「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則直接寫出了處暑時...

處暑無三日 新涼直萬金

  踏入處暑節氣,天氣有怎樣的改變?名句「處暑無三日  新涼直萬金」可見一斑。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出自南宋詩人蘇泂的《長江二首·其一》。全詩如下: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處暑無三日」意思是處暑節氣過去不到三天,但天氣已變涼了;「新涼直萬金」表示新起的涼爽天氣值萬金,十分珍貴...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

  今天是處暑,乃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是甚麼意思?有甚麼代表名句?

  《說文》「處,止也。得幾而止」。「處」有「終止、離開」的意思,所以「處暑」就代表著 「暑氣至此而止」 ,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結束,天氣開始轉涼。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便有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是形容處暑節氣的名句。全文如下: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

豆腐西施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豆腐則是便宜食品,兩者加起來究竟有甚麼意思呢?

  「西施」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後世便把西施當作「美女」的代稱;而「豆腐」,則是家常食物。

  魯迅《故鄉》中,年輕貌美的楊二嫂開了一家豆腐店,被稱為「豆腐西施」。小說寫道:「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裏終日坐着一個楊二嫂……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

鶼鰈情深

   一對夫婦深愛對方,可以用「鶼鰈情深」來形容。鶼(粵語讀音:兼)和鰈(粵語讀音:碟)原來是很特別的鳥類和魚類,分別是比翼鳥和比目魚。

   中國古辭典《爾雅》記載:「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這種鳥,雄鳥只有左翼左目,雌鳥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必須聯合起來才能飛行。

   至於比目魚,《爾雅》也有記載:「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明代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鱗四‧比目魚》中說:「魚各一目,相並行而行」,兩...

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經典名句出自唐·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作者勉勵弟子鑽研學問,必須下一番苦功,才能修成正果。

  「寒徹骨」和「撲鼻香」對比強烈,前者過程艱辛無比,後者享受甘香,突顯二者的因果關係,當中藉梅花作「喻體」,寄寓深刻道理。

  梅花的特性是傲雪迎霜、獨立耐寒。宋·范成大《梅譜·前序》說:「梅,天下之尤物,無問智愚賢不肖,莫敢有異議。」尤物指特別珍異的花卉,也就是說,梅花是一種品種獨特的植物。作者用...

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首領能夠成功,背後要付出成千上萬將士的生命,表達詩人對於殘酷戰爭的批判和厭惡。

  這句話出自晚唐詩人曹松的《己亥歲·其一》,其中一句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話能夠傳頌後世,原因是歷代君王或領袖能夠史上留名,背後往往有莫大的代價和犧牲。其中一個經典例子,可數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

  祟禎二年,李自成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自稱「闖將」,手下部隊數...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人們常用「青山處處埋忠骨」來形容抗戰烈士。此句出處何在呢?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出自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一》,全文是: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忠骨指忠臣的遺骸,「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生命都獻...

戰則存 降則亡

  老一輩的人會記得一句話:「戰則存,降則亡」,這句話出處何在?

  這句話出自毛澤東於1939年6月30日所寫的文章《反對投降活動》:「戰則存,不戰則亡——這是一切愛國黨派和一切愛國同胞的結論;戰則亡,不戰則存 ——這是一切投降主義者的結論。」

  文章寫道:中華民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歷來存在的劈頭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戰不戰的問題。自「九一八」到盧溝橋事變之間,這個...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萬青年十萬軍

  今年是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筆者藉此介紹抗戰時期的有名詞語或句子,「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是其中之一。

  在昆明市盤龍共青團一篇題為《中國不能亡: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文章中,提及這一名句的由來。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句話最早是吳鐵城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初期提出的。淞滬會戰期間傳唱的《淞滬戰歌》中也有「一寸血肉一寸山河,怎能不悲壯」這樣一句歌詞,可見由來已久。

  不過,...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話包含了二種顏色:青與藍,為甚麼青色會比藍色更優勝呢?

  藍,蓼藍,是一種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青出於藍」指青色是從蓼藍裏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還深。青色比喻學生、子弟、後輩,藍色就是老師、前輩,比喻學生是老師教出來,但之後卻比老師更厲害。

  很多老師都是值得敬重的,若他們本着「教學相長」的理念,用心教導學生,以生命影響生命,令學生有所得益,學...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