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孬

  家有一女一子,當然是好,但在其頭上加上「不」字,就成為「孬」。

  「孬」(音:可以讀naau6 撈,或Bou2 保),有數個解釋。最常見是不好、壞的意思。《字彙.子部》:「孬,不好也。」如「孬運」,即遇著不幸運之事;「孬好」指好與壞;舊社會窮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屬孬官,自有公論。」

  第二個解釋是懦弱、無膽識的意思。如「孬種」,是廣東方言,有壞蛋、膽小鬼的含意。「孬包」也就是指軟弱無用的人。

  傻人就叫做「孬仔」;傻更更叫「孬」,有些網紅也叫自己做「孬仔」。現今的廣州腦科醫院前身是廣州市精神病院,是中國第一間精神病專科醫院。廣州腦科醫院在芳村、江村都有院區,當地人稱精神病院就叫做「孬仔院」。

 

不的合體:甭覔歪

  以「不」字作上部結構而較特別的合體字,有「甭」、「覔」和「歪」。

  「甭」(音:bang2),北方人常用的方言,表示不用、不必的意思。如:「您甭客氣!」、「甭說了!」

  「覔」(音:mì),是尋找、尋覓的意思,古時與「覓」字相通。

  東西不見了,要去尋找或尋覓。就有「覓」的意思,原來從「覔」字看到端倪。「覔」字上面的「不」,可以變身為「覓」字的頂部。千奇百怪的文...

你不知道的「520」

  昨天5月20日,不少年輕男女都像過情人節一樣慶祝,引起了筆者的好奇:甚麼是「520」呢?   

  普通話「520」就是「我愛你」,中國各地方言又怎麼說「我愛你」呢?

  上海話:吾老歡喜儂額;寧波話:阿拉臘月子福啊儂;南京話:吾對你蠻有意思滴;重慶話:我只有愣個喜歡你了;開封話: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話:俺楞中你了;山東話:俺喜憨嫩;山西話:額待見你;合肥話:吾好算你;江蘇話:我古西你;天津話:...

「張中和」與「尊重我」

  隨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來語言常融入當地語言當中,出現「本地化」現象。   近年,不少香港人對普通話已達到「聽得懂、說得準」的程度,還有人將廣東話和普通話融合使用,甚至成為網絡潮語。

  在2022年流行的網絡潮語當中,便有「張中」及「張中和」的說法。

  這潮語表面上看起來像一個人名,其實意思就是「尊重我」,即是以港式口音,讀出普通話中「尊重我」的讀音。

  至於不被尊重在網絡潮語當中又有另一說法,就是「0尊」。0就是零,尊就是尊重,0尊的意思就是缺乏尊重或毫不尊重。

  除了張中和...

四方八面都受困了:圐圙

  驟眼看來,「圐圙」是很奇怪的兩個字,但仔細看看,這兩個字由兩個大口,分別框住了「四方」和「八面」兩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甚麼呢?

  「圐圙」(音:枯略),意為「圍起來的草場」,來自內蒙古的方言,內蒙古一般讀作庫倫(kū lun),也指圍住的土地。

  內蒙古有很多大草場,都有以此為地方名,如祁縣東觀鎮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張北縣境內也有一個鎮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陽的方言裡,「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詞(如「範圍」)外,也...

兲:這是罵人嗎?

  網絡上偶爾會看到「兲」這一個字的出現,驟眼看來,就像是罵人「王八蛋」之類的粗話,這是真的嗎?

  大多數人一看到此字,由於不懂唸,也不確定其解釋,也許會直接想到「王八」二字,就是罵人的粗話。

  事實上,「兲」這個字是「天」字的古體字,讀音也跟「天」字一樣,有「天朝」、「天子」之意,但現代網絡用語,卻借此字的形態,來作「王八」粗言的解釋。

  不過,這樣寫的話,倒罵人得來卻大方得體。明明想罵人,...

就是只要:嘦

   今日再談一個合體字——「嘦」,音:焦,意思真的那麼簡單,斬釘截鐵,就是「只要」。

   「嘦」其實是古體字,將「只」和「要」合體而成,發音上就是將只要、只要、只要,快速念十次,成為類似「焦」音。

   點餐時,可以跟店員直接「嘦炸醬嫑麵」,簡單、清晰,也容易明白。網絡上也有人喜歡用上這個字,如「嘦專心讀書」,「嫑只顧打機」,就是用「嘦」「嫑」二個字,給予年青人清晰的指示。

不要:嫑

  這個字看上去很有趣,像「不」和「要」。事實上,它真的是「不」和「要」的合體字。「嫑」,讀音就是把「不要」快讀起來,跟「表」音類近,意思也就是「不要」。現代演變成為一個網絡文化用字。

  「嫑」是一個方言。閩南語俗語中,「尚罵嫑聽,尚打嫑驚」。意思是經常罵一個人,他就不會聽你的話,經常打一個人,他就不會怕你了。陝西內蒙古一帶也有同樣的讀音,如「嫑麼!」

  這字在方言中也有傻的意思。如「你嫑啊!」

  另一個用法是雙否定,「別嫑了」,意思是這好東西,為甚麼不要啊?主要在山東青島地區的...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用心寫字」何以不用手?

  仍在學校學習的學生,如果作業上的字寫得太難看,老師派回時可能會寫上評語「請用心寫字」,「寫字」為甚麼不用手,要用心呢?

  這句話出自《孟子》名句:「心之官則思」,意思是說心這個器官的職責是思考。古時,人們很重視「心」,認為「心」有思考能力,孟子更認為從「心」部的字,都有思慮、謀劃的意思。

  因此,用心去寫字,等如有謀劃、思考過才寫字的意思,因此,流傳下來便有「用心寫字」這個形容詞了。

  延伸閱讀:用心專者,不聞雷霆...

「長袖善舞」出自韓非子?

  「長袖善舞」這個成語,大家可能經常聽到,這個詞語與舞蹈有關係嗎?出處是哪裏?具體是甚麼意思呢?

  這個詞出自法家學派的典籍《韓非子》,這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的著作合集。

  《韓非子》中有一句話「長袖善舞,多錢善賈」,就是指舞者衣袖若長,舞姿便會更好看;商人若資金雄厚,經營會更容易。

  韓非認為,國家強盛,可以做更多事情;國家衰弱,許多事情都做不成。

  「長袖善舞」就是他用來比喻做...

「長舌」到底有多長?

  當遇到喜愛搬弄是非的女人時,便會不期然說一句「長舌婦」。愛說別人長短的婦人,舌頭真的特別長嗎?

  在古代,長舌原來真的與女性有關的。

  在《詩經.大雅.瞻卬》:「婦有長舌,維厲之階」,意指女人有長舌,就是惹禍的根源,故有「長舌婦」一詞,指婦人愛說是非。

  至於有多長才算長舌呢?詩經沒有詳細描述,那就只有古人才知道的標準了。

  延伸閱讀:三長兩短  哪三長與哪兩短? 

 

「一匹布咁長」有多長?

  形容事情複雜,難以解說,我們會說:「簡直一匹布咁長」。究竟一匹布有多長呢?

  根據《孫子算經》:「四十尺為一疋(通俗字是「匹」)」,一疋等於40尺。而按香港《度量衡令》標準,1尺(中國單位)相等於0.371475米,一疋即14.859米。

  不過,說話很難用「一匹布」來量度的,這句話只是用來泛指事情很複雜、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的意思了。

  延伸閱讀:馬的量詞為甚麼是「匹」?...

國慶黃金周

  每年十月一日,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的大日子,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國慶可能會連同「黃金周」這三個字一起出現,到底「國慶黃金周」是什麼呢?

  國慶黃金周,是內地由十月一日國慶開始一連7天的假期,因為是一周假期,故稱為「黄金周」。從1999年10月1日起,每年國慶、春節、五一勞動節三個假日都實行7天的連續休假制度。

  至於當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修改調整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旅遊休閒娛樂的需求持續增長,因此國家通過修改...

十一國慶

  十月一日,對中國人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日,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十一國慶」。

  194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大日子,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開國大典」也在當日舉行。自此,每年十月一日的國慶紀念日,都會舉行大型慶典活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每年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自六、七十年代開始,加入盛大的遊園聯歡活動,市民大...

消失的俚語|放水

  有沒有試過考試前夕,老師格外開恩,把貼士公開給學生?這個時候同學會形容老師在「放水」。「放水」即放行、放過的意思,那它的由來又是怎樣的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公職人員貪污的情況十分嚴重,消防員也不例外。

  那年代遇上火警時,消防員抵達火場後第一件事不是救火,而是找事主、店東或負責人索賄,要先收到賄款才開喉救火。當時便有一句流行語:「有水開水放水,冇水收水散水」。

  這個「水」,就是金錢的意思,而「放水」就因此有「給人方便」的含...

消失的俚語|棚尾拉箱

  要形容一個人臨時失場,會說他「甩底」,而粵劇界則有一句特別的詞語,叫做「棚尾拉箱」。

  從前做粵劇大老倌的都有私人的戲服、化妝等用品,會存放在一個大櫳箱內。每當演出時,會隨身帶到戲棚或戲院。當偶然有大老倌發脾氣拒絕出場時,會立即走到劇棚尾將自己的木攏箱拉出來離去,因此就有「棚尾拉箱」的俚語出現了。

  對於戲棚來說,大佬倌霸氣失場是娛樂界的大事,因此「棚尾拉箱」,就是指重要的人臨時爽...

消失的俚語|新澤西

  遇到商店店員抬高售價,會聽到有人說「食水深」。「食水深」現在還經常聽到,但原來它還有前一句的,就是「新澤西」了。「新澤西,食水深」,你聽過沒有?

  在香港大約50年代左右,美國曾有一艘主力艦來香港,這艘艦隻名為「新澤西號」。

  因為「新澤西」號排水量非常大,深入海水好深,雖然維多利亞海港出名水深港闊,但仍然沒辦法讓它駛入香港海港,只能夠停在鯉魚門外供人參觀。因為排水量大,「食」水好深,因此便有「新澤西,食水深」的說法。

  除了這個很正常的說...

消失的俚語|白頭摩羅

  開埠之初,香港人經常稱印度人為「摩羅差」,現在這個稱呼已很少聽見了,而用「白頭摩羅」一詞的更是少之又少。甚麼是「白頭摩羅」呢?

  不少印度人會在頭上圍上白色的頭巾,他們本來已被稱為「摩羅差」,加上白圍巾也就順利成章成為「白頭摩羅」了。

  當時這些「白頭摩羅」,多從事放小額貸款的工作。他們不算是借貴利,只是借貸三幾亳子予勞苦大眾;又由於他們經常帶着銅銀大的耳環作飾物,所以又得到了「大耳窿」的稱呼。

  「白頭摩羅」的稱號差不多...

消失的俚語|堅過石堅

  形容事情千真萬確、真材實料,有時會聽到有人說「堅唔堅呀?」但是會說「堅過石堅」的,已買少見少了。

  石堅生於1913年,在40年代投身演藝圈,以飾演反派角色為人熟悉,當中以《黃飛鴻》中的「奸人堅」,在演藝界奠定了一代奸人的至尊地位。

  除了演戲了得之外,石堅還多才多藝。他當年是以化妝師的身份首次踏入演藝圈的,曾是「萬能泰斗」粵劇老倌薛覺先的化妝師。

  他也精通北派武術。70年代的武打電影《龍爭...

Yo!駛乜驚呀!

  所謂潮語,就是某一時代或時期的流行用語,用到了,會立刻透露了你的年齡秘密。    最近,在網絡平台上便有人重新整理「老餅潮語」,有些老土到令人一聽就有「打冷震」的感覺。究竟有哪些老餅潮語或瀕臨消失的潮語呢? 

  昔日的潮語不少都在電視劇而生的。在90年代,張衛健在電視劇《西遊記》中飾演孫悟空一角,當中就有一句經典對白:「Yo!駛乜驚呀!」劇中,張衛健跳脫的造型以及生動的話語,成了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Yo!駛乜驚呀」,就表現出孫悟空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大家還記得,張衛健說這句話時,必然配上一個...

「攔坦」是何含義?

  你聽過有人形容那些粗俗無禮的人為「攔坦」嗎?這個形容詞現在已不常聽到了,但在年長大叔口中偶爾還會聽到。

  「攔坦」正寫為「蘭單」或「蘭彈」,原來最早時並不指粗劣的人。

  乾隆年間成書的《吳下方言考》,內有紀錄唐朝官員蘇頲的《詠死兔》詩:「兔子死蘭彈,將來掛竹竿,試移明鏡照,無異月中看。」《吳》書注:「『彈』讀若『攤』,狀物之死而柔者,曰『蘭彈』。」

  可見,蘭彈原本是指柔軟之物,而後演變成粗俗詞語,...

「走佬」為甚麼又叫「着草」?

  形容要逃難,會說「走佬」,加一點黑社會風塵味道的,會說「着草」。着草,又寫作「著草」,究竟為甚麼與逃難有關?

  「着」有穿的意思,「草」就是指草鞋。在古時,人們多不穿鞋,只有遠行時才會穿草鞋,因此穿草鞋,就有離鄉別井的意思了。

  草鞋在中國起源很早,在西周遺址中就有草鞋實物,古代俠客、隱士也以穿草鞋為豪:「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可見在古時,穿草鞋與離家、遠征有關。

  演變下來,原本豪俠穿草鞋遠...

逃難為甚麼叫「走佬」?

  電視劇裏,當黑道中人犯了事,會說一句「快點走佬」。意思就是要一走了之、逃難的意思。為甚麼逃難又叫「走佬」?

  走佬的原詞,在清代《清稗類鈔·會黨類·三十六誓 》有載:「兄弟患難之時,無銀走路,必要相幫,錢銀水腳,無論多少。如有不念親情者,五雷誅滅。」當中「無銀走路」意思就是指無錢逃跑的意思。

  走路,後人取成音,就成「走佬」了。

  延伸閱讀:「走鬼」點樣走?

著與着怎分別?原來都源自它

  形容穿衣,有人寫作「穿著」,有人則認為「穿着」才對,也有認為兩個字相通,到底哪個才對?

  「着」與「著」的分別,在「香港小學習字表」平台上有精簡的解釋。「香港小學習字表」是根據教育局《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指引而設的中文字學習網上平台。

  根據指引,「着」與「著」分別有多個用法。    

  「着」可用作穿着、着陸、着眼、着筆、着落,以及着人前來領取等;而「著」則用於著名、著述、名著、巨...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內地一個綜藝節目曾邀請了張衛健作嘉賓,他在台上的表現,有媒體事後以「起雞皮」來形容。 

  事緣張衛健在台上重現當年他主演《鹿鼎記》韋小寶一角時的一段經典台詞。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雖然我不是玉樹臨風,瀟灑倜儻,但我有廣闊的胸襟加強健的臂彎!」他重現當年劇中的語調、表情,以及韋小寶獨有的不羈。有網民聽了雖然感受得到張的出色演技,也為他說出一句過氣的潮語...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農曆八月,又是華人最具節日氣氛的中秋節。提起這個節日,我們除了會想起食月餅、玩燈籠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輩之間流行一些中秋傳統節日的習俗或禁忌?其中一項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會有個疑問,就是為何一個講究團圓的節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參與的活動?先說「男不拜月」,原來在古代民間,月亮多數用來形容女子,屬於陰柔的代表,是故象徵陽剛以及正氣的男子自然就不適合祭拜月亮了。

  與之相應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樣道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戶都會祭拜灶王爺...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形容每月農曆十五,我們常聽說「月圓之夜」,可是,從天文學上來說,月圓之夜多在農曆十六,所以,又有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之說。為甚麼?

  古人以「朔」、「望」來記錄月亮的圓缺規律。

  朔,是指每月農曆初一,這時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對地球,人們看不到月亮。

  望,是指到了農十五、十六,月亮上光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人們就能看到圓圓的「滿月」。

  農曆的標準是「朔」一定要在初一,如果「朔」在初一很早便出現,那麼「...

一年容易又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的到來。這個起源於古代中國的節日原名為「仲秋」,在中國農曆當中八月正為秋季第二個月,在這一天,月亮會變得圓滿,象徵團圓的意思。然而,一年之中大家面對的難關都不少,為何又會有「一年容易又中秋」之說?

  「一年容易又中秋」,這一句來自於宋代詩人陸游《宴西樓》的詩句。

  「西樓遺蹟尚豪雄,錦繡笙簫在半空。萬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詩句當中表達詩人因看見西樓上前人的遺迹依然豪雄,但自己因為從軍不能常來,橋頭飄起的風令他感歎「一年容易又秋風」,然後迎着秋風轉回驛舍,眼見「摩訶池上月方中」而有感...

迎月賞月追月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就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根據《禮記》所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周朝,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到了唐宋時期,中秋賞月之風盛行起來,一家團圓,共同賞月敘談成為了中秋節的習俗。 

  香港人歡度中秋,除了重視中秋正日外,還有「迎月」及「追月」的習慣。

  不說不知,中秋節節期前兩天叫做「迎節」,俗稱迎月,後兩天叫做「餘節」,俗稱追月,中間八月十五才叫「正節」...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