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更」指的是甚麽?

編輯︰流螢

  俗話有云:「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更」是中國古代的計時單位,究竟指的是甚麽?古人又是如何劃分的?

  在古代,人們將夜晚分為5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因此被稱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五更,即是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一更代表一個時辰,而一個時辰則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左右。

(清)紫檀木樓閣式大更鐘
在清代,人們發明了更鐘便於晚上打更報時,圖為文物「(清)紫檀木樓閣式大更鐘」。(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一更,指的是戌時(19:00-21:00),這個時候太陽已經下山,天空將黑未黑,夜色朦朧,人們仍然活動着。

  二更,指的是亥時(21:00-23:00),已到了夜深時分,人們都已經紛紛回家休息睡覺了。

  三更,指的是子時(23:00-01:00),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古人認為這是一夜中最黑暗的時刻,會有鬼怪出沒。

  四更,指的是丑時(01:00-03:00),這時依舊處於黑夜,也是人們最熟睡的時候,相反,盜賊們卻變得十分活躍,因此四更也可稱為「狗盜」之時。

  五更,指的是寅時(03:00-05:00),到了五更天便是日夜交替之際,這個時候,伴隨着此起彼落的雞鳴聲,人們逐漸從睡夢中醒來,又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隨着時代變遷,「更」這個古代計時單位到了現代已經不再沿用,但我們仍然能從日常用字中發現它的身影,像是有成語「半夜三更」等。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通識|更鐘是什麽?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中國文化通識|四大名園是哪四個?

中國文化

趣談中國文化|「四海之內皆兄弟」是指哪「四海」?

中國文化通識|三垣是甚麼?

點翠工藝

中國文化通識|點翠是甚麼?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