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仗

  在一些地區,聊天中時常會聽到「某某人在『干仗』」這樣的描述,不要擔心,這裏的「干仗」可不是打仗的意思,而是指打架或者吵架的意思。 

  作家周立波在代表作《暴風驟雨》中就有用到這個詞語,「他常常窩火:摔碗、罵人、打、跟大老婆子干仗。」另外,童邊在《新來的小石柱》也有用到,「同學們以為他倆要干仗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干」字讀作第四聲時有「做」的意思,不少方言、俗語都會說到,如「干啥」、「干事」、「說干就干」等。而「仗」字本意為戰爭或戰鬥,用「干仗」來形容打架或吵架,把打架吵架比作戰鬥,也是頗為誇張的。

相關標籤

北京話:裝墊兒台

  「趕快看『裝墊兒台』。」如果有一個北京人跟你說「裝墊兒台」,他的意思並非指裝上墊子的講台或舞台,而是指「中央電視台」。

  「裝墊兒台」這詞曾經在網絡上非常火紅。據說是因為有央視主持人在2016年奧運會直播當中,以極快語速把中央電視台讀成像北京口音的「裝墊台」,自此這詞便成為非北京人模仿北京腔的潮語。除了「裝墊兒台」外,還有「胸是炒雞蛋」(即西紅柿炒雞蛋,等同香港的蕃茄炒蛋)、「王五井兒」(即北京著名商業街王府井)及...

北京人不說「啥」?

  「啥」這個字在普通話中使用頻率甚高,特別是在北方生活的民眾經常都會使用到。

  「啥」意思就是甚麼,通常在直接或間接疑問句中用作疑問代詞,譬如說吃啥,意思就是吃甚麼;幹啥則是做甚麼的意思。遠在百多年前,大眾已用「啥」來代表「甚麼」的意思。例如在清代劉鶚所著的《老殘遊記》中,第14回便有這句話,老殘道:「送饅頭給誰吃?要這些船幹啥?」

  不過,老一輩的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說...

「大馬猴」—北方小孩童年陰影?

  聽到「大馬猴」這話,很多北方小孩都會害怕。小時候,每當不肯睡覺或者不聽話,就會有大人繪聲繪色地說,再哭大馬猴就來把你抓走吃掉。大馬猴專吃小朋友的惡名便深深植入大眾腦海,成為了小朋友的「童年陰影」。

  大馬猴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紅樓夢》中,成年後生活在北京的曹雪芹寫「薛蟠行酒令」時,就用到「女兒愁,繡房躥出個大馬猴」。根據《紅樓夢辭典》解釋,馬猴是「嚇唬別人時常說的一種想像中的形如猴的動物。」除了嚇唬小孩,大馬猴還有一種「用法」,就是形容一個人長得或者穿着醜,醜得令人驚奇。

  還有人認...

煲蠟

  香港人歡度中秋節,不少習俗及習慣都跟廣州人或珠三角一帶居民大同小異。然而,對於上一代的香港小朋友而言,有一項只有香港才有的中秋節日活動,那就是「煲蠟」了。

  煲蠟可說是70年代香港、特別是在公共屋邨長大的小朋友一個集體回憶。

  煲蠟,顧名思義就是把蠟煮滾。小朋友將蠟燭放於容器當中,以不同的方式去煮熱容器內的蠟,當蠟因高溫而燃燒起來時,就把水灑在滾紅的蠟溶液之上,滾蠟遇水就會出現搶火現象,形成一團突然爆出的火團,而小朋友往往又因為紅紅的火團而覺得其樂無...

山炮

  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荒唐、糊塗、無邏輯性的詞語,廣東話會說「腦殘」,其實在東北方言中,也有一個意思相近的用語,這就是「山炮」。

  「山炮」是指一個人頭腦簡單,説話做事欠缺考慮,和上文提及的腦殘意思接近。

  原來這個東北話用語,與東北三省的民情大有關係。晚清時期,東北各省治安非常的差,不少壯漢為了生存成為了土匪。由於這些土匪並非正規軍隊,紀律及裝備都遠遜於正規軍隊,但他們的屋企中也有大炮,但大炮的質素甚為參差,不少更是已退役...

開「筆」禮  

   莘莘學子每逢開學,學校都會舉行開學典禮,由校長致詞寄予學生厚重期望,展開一個全新的學期。而古時,有一個儀式對每個讀書人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儀式被稱為人生四大禮之一,亦是人生第一大禮的「開筆禮」。

   「開筆禮」是個極為隆重的典禮,中國傳統中的「開筆禮」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俗稱「破蒙」。

   在古代舉行「開筆禮」,學童會在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床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並且教授讀書、寫字,最後參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學讀書。

   「開筆禮」所求的就是用博大精深的...

生骨大頭菜

  無論是內地,抑或在香港,出生率不斷下滑,漸漸地家中的小孩都在被寵的環境中長大。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就有一個俗語來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

  為甚麼生骨大頭菜會比喻作寵壞呢?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也會用到。然而,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當人們吃這菜的時候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口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這...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老太太上電車」下一句是甚麼?

  「老太太上電車」這一句是老北京的歇後語,流行民國時期的北京,現在已很少人這樣說,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

  在民國時期(大約上世紀20至40年代),北京流行一款有軌電車(俗稱鐺鐺車),是當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電車沒有自動門,上下車全靠售票員「銅哨子」來指揮:哨子響一聲,表示乘客上了車,司儀可以開車,而哨聲兩響,則是提醒乘客注意下車或緊急停車。

  因為司機靠聽哨子聲開車或停車,乘客如果動作慢一點的...

消失的俚語|北京話「半空兒」

  老北京會跟孫子們說,上一代有一種零食,叫做「半空兒」。

  想像你身處爺爺嫲嫲的年代,老北京的大街,小販喝着:「半空兒」。寒風吹來一陣燒焦香的花生味,幾個小孩拿着沙沙作響的紙袋從你身旁跑過,笑聲夾着風聲、伴着香味,就是那代人簡單的幸福。

  「半空兒」,是一些發育不良、半空半癟的花生。生產商會低價把這些次貨賣給小販,小販在街頭把這些次等花生連殻炒得焦熟再賣...

豈殊蠹書蟲 生死文字間

  「書蟲」即古文中的蠹(粵音:dou3)魚,又稱為「書蟲」或「蛀書蟲」,本是指一種會蛀蝕書籍的蟲子,後來卻衍生出不同的含義。

  將一個人比喻為「書蟲」,有時是褒義,有時卻是貶義,需要視乎語境和情況而定。把熱愛閱讀的人說成「書蟲」,相信是與「書蟲」愛書的特性有關。這種蟲子生活在書本中,非常愛書(愛吃書),準確來說是愛吃紙張,而愛閱讀的人常流連於書本,這樣的行為與「書蟲」的習性頗為相似,因此人們會將「書蟲」來形容愛閱讀之人。...

星爺「愛你一萬年」東北話點講?

  以下這段話用廣東話說出來你一定曉得,現在用東北話說,試試能否猜到?

  「曾經有一份賊拉子純的愛情,擱在俺跟前,俺沒咋當回事,直到整沒了,俺才發現,世界上最憋屈的事也就這樣了。如果老天爺再給俺一個機會,俺願意對那個姑娘說:俺稀罕你!如果非要給這件事整個年頭的話,俺希望這個年頭是一萬年!」

  貼士如下:

  東北話「賊」不是解作盜竊,而是非常、十分、相當的意思;而「拉子...

京蘭腔「煞」氣騰騰?

  有一種方言,與普通話有不少類似之處,那便是甘肅省蘭州的蘭州話。

  由蘭州話衍生出來的就有「京蘭腔」。「京蘭腔」基本發音與普通話相同,只以蘭州俚語嵌入普通話而形成一個腔調。

  蘭州人説話之前習慣帶個「mu」音,如一個人受了委屈來傾訴,另一個人聽了常會這樣説:「mu你不會這樣這樣這樣説?」又或是「mu你不會這麼這麼這麼做?」

  蘭州話還甚具「煞」氣,在句末常加一個...

京油子 衛嘴子 保定府的狗腿子

  北京、天津、保定是古時天子腳下的三個主要城市。按照明、清的行政名稱,應該稱為「北京城、天津衛、保定府」。

  明、清以來定都北京,不少達官貴人居於此地,這些達官貴人當然不好惹,有人認為久而久之練就出北京人比較世故、圓滑的特性,於是便有「京油子」的稱號。

  天津人腦筋靈活,嘴巴乖巧。過去相聲演員先要經過天津觀眾的認可,才敢放開手腳闖蕩江湖。天津人說話詼諧,幽默,因而得出「衛嘴子」的稱號。

  而「保定府的狗...

好眉好貌生沙虱

  「好眉好貌生沙虱」是一句廣東俗語。「好眉好貌」、樣貌端正的君子卻「生沙虱」,比喻看似正人君子,但實際問題多多,並非好人,相等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沙虱是一種虱子之中體積最小的,沙虱進入皮膚會引起疾病。廣州方言詞典記錄:「沙中小蟲,會咬人皮膚。」

   這種沙虱也會在番薯上滋生,但通常番薯的表皮看起來完好無缺,看不出有問題。

   「好眉好貌」的人「生沙虱」,就像番薯生沙虱一樣,表面看上去很正常,但內部卻已生病。形容人表裏不一,猶如金玉其外,...

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

  今天是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這一天開始,氣候逐漸回暖,萬物復甦,是春耕的重要時節。有一句話:「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詩出自清代詩人宋琬的《春日田家》,生動地描繪了春分時節農家的忙碌場景,充滿展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

  春分前一天夜半時分,農婦人起床餵牛,確保牲畜有足夠體力進行第二天的勞動。同時,農人也會叫醒老伴,一起討論第二天的農事安排。

  農夫在這一天最愛種甚麼?原來是種樹。

  春分時節,氣溫回...

碰瓷

  香港曾有一則新聞:在一個玩具展覽內,一個高價的巨型「天線得得B」公仔被一位小朋友撞倒打破,父母為此賠償3萬多元。事件惹起了「碰瓷」疑雲,有網民質疑商家別有用心,故意把易碎擺設於在走道中央,藉有人不小心打破而騙財。究竟「碰瓷」是甚麼意思呢?

  「碰瓷」是指有人故意製造或者編造被害的假像,以詐騙和敲詐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財物的行為。

  「碰瓷」一詞原屬北京方言,據說源自清朝末年的沒落八旗子弟。他們會捧着易碎的瓷器(多是贗品)在街上行走,假裝被路人或者行駛中的馬車撞倒,並以瓷器破損糾纏對方作出賠償。後來,「碰瓷」開始泛指此類訛詐行為。

  「...

搞掂與搞定

  廣東話「搞掂」是十分傳神的方言,把一個原本不妥當或麻煩的事情理順。這個詞彙進了內地,變成普通話「搞定」一詞。

  「搞掂」中的「掂」原意是直。「橫掂都係」中的「掂」字,就明顯是直的意思,相對於橫。

  「搞掂」後引伸為順暢、妥當。如在辦公室文化中,完成了一個大項目,同事們會大喊「搞掂!」

  又例如在農曆新年期間,年輕人會以「掂過碌蔗」來互相祝賀,寓意萬事勝意,事事順景。「掂過碌蔗」其實是來源於嶺南文化的一些習...

埋單買單

  在香港食肆尤其大排檔用膳完畢後,客人會大喊夥計「埋單」,夥計會走到餐桌前「埋數」,點算吃了食物的數量,然後寫下一張「單據」,讓客人走到櫃枱付帳。「埋單」這廣東詞彙未幾進了內地,演變成「買單」一詞。

  「埋」有收攏、靠攏的意思,所以顆計會走到餐枱前點算杯盤,「埋單」就是把消費的帳單收攏在一起,最後結帳。「埋單」有「執埋」以及「開單」兩重意義。文學家劉以鬯所著小說《酒徒》(1962)亦多次用上此語:「我吩咐夥計埋單。」

  「埋單」的書面語是「結帳」。內地本來沒有「埋單」一詞,但由於「埋」跟「買」...

「啞子」有多少歇後語?

  啞子,就是啞巴,即不能說話的人。若不能說話,所有感覺都說不出來,只有自己承受,當中的酸甜苦辣的確不好受。

  現在就來介紹兩個有關「啞子」的歇後語: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意思就是吃了超苦的黃蓮,想大喊出來卻做不到,當中的苦味只有自己才知道。

  至於「啞子學發音」又會得出甚麼結果呢?啞子不能說話,發音只能依依呀呀,那就有「啞子學發音——噏得出就噏」,表示那些口不擇言的...

「三月的桃花」下一句是甚麼?

  三月是花兒盛放的季節,與之相關的歇後語也有不少,有一句「三月的桃花」,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

  桃花通常在三月盛開,花期短暫,通常只有幾天到一周左右。這種自然現像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盛期短暫,美好時光難以持久。

  桃花在中國文化中常象徵著美麗而短暫的事物。例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中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表達了對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這種象徵意義也體現在歇後語中,成為對生命或社會...

「任劍輝」猜一歇後語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是任劍輝嗎?」是甚麼意思呢?

  任劍輝是粵劇界無人不識的名伶,很多人都好想像她一樣大紅大紫。

  但如果有人對你說:「你是任劍輝嗎?」卻有負面含義,這是為甚麼呢?

  原來「輝」字諧音「揮」,任劍輝諧音「任·劍·揮」,就是「拿起劍來任意揮動」的意思。

  於是就衍生出一條歇後語:「任·劍·揮——亂咁亮劍」,便是用來形容人太衝動、胡亂...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形容詞原來有一個典故的。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夜晚還下個不停;此外,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  

  

「三月裏扇扇子」下一句是甚麼?

  說到春天,有一句有趣的歇後語「三月裏扇扇子」?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呢?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清風送爽,人們搖起扇子,感受陣陣清風吹來的快意。於是,便有「三月裏扇扇子—滿面春風」這句歇後語,描繪出人們在春日裏心情愉悅、滿臉笑容的狀態。

  「滿面春風」這詞語最早見於宋代程節齋的《沁園春》詞:「滿面春風,一團和氣,發露胸中書與詩。」後來,元代王實甫在《麗春堂》第一折中也有...

「三月天孩子臉」下一句是甚麼?

  有沒有聽過中國一句有趣的歇後語「三月天孩子臉」?下一句是甚麼呢?

  這句話是一句民間諺語,在農村地方經常聽到,不過不是陽曆的3月,而是農曆3月份,大約就是陽曆的4月。

  意思是:到了農曆3月之後,可能會遇到頻繁的陰雨天氣,原本上午是晴空萬里,結果下午就開始暴雨連綿。而農曆3月正是播種的時候,雨水較多的話,農作物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農民最害怕農曆3月的天氣。

  農曆...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典故,背後有一個相當凄美的傳說。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俗語大家都耳熟能詳,意思指有些東西是天意難違的,就像下雨,沒有人能夠阻擋,但娘親已為人母,真的要再嫁人?也是天意難違嗎?

  話說有一個書生叫朱耀宗,年幼喪父,母親見他十分聰慧,便把他送到張中舉老師那裏讀書。朱耀宗不負眾望,十五歲中了秀才,十八歲更高中狀元。皇上見到他一表...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可能你也曾經望出窗外,看見左邊的天空陽光普照,右邊的天空卻下起雨來,跟「東邊日出西邊雨」一樣,這現象好像不是晴天,但其實晴天仍在,而這個「晴」也跟「情」相關聯。

  這是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全文: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一篇描寫少女情懷的詩歌。在青青楊柳的江邊,少女聽到心上人的歌聲。他一邊朝着江邊走來,一邊唱着歌,他是不是對自己也有意思呢? 看到天上驟晴驟雨的天氣,東邊出着太陽、西邊下着雨,...

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有甚麼是借春雨而寄情的悽美詩句呢?這裏便有名句:「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它出自誰人之作,又指甚麼呢?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春雨》,全詩如下: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借助春雨的迷濛,烘托出別離的寥落與思念的真摯。當中「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做冷欺花 將煙困柳 千里偷催春暮

  春天天氣乍暖還寒,古詞有這句:「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寒冷竟能「霸凌」花兒?

  這句話出自宋代詞人史達祖的《綺羅香 · 詠春雨》。首五句仔細描寫春天:「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盡日冥迷,愁裏欲飛還住。」

  做冷欺花:春雨挾着冷氣,彷彿故意「霸凌」早開的花朵,使它們受到寒意的侵擾。這裏透過「做冷」和「欺花」賦予春雨一種冷峻、無情的特質。

  將煙困柳:春雨帶來的霧氣瀰...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