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2/08/2022
每探遊一個地方,我習慣先讀讀與這個地區有關的歷史,翻閱一下有關該地區的一些歷代詩文。歷史著作,是後人搜羅資料經研究的撰述;歷代詩文,則屬時人當下的所感所想。歷史,可增長知識;詩文,可豐富感受,都是為了增添遊興。有了一番學習的準備,到了遊地,眼前見景是景,心中有景是景,遊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遊興盎然。
陳萬雄:以詩證史有助歷史研究發展
中國文學上,所以有「邊塞詩」這種特有的文體,與秦、漢始建的「萬里長城」,息息相關。長城內外險要地,都置有邊塞。邊塞的歷史,是認識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內容。邊塞詩中,地名特別多,而且大都是長城內外的重要關塞。雖然不完全是一時一地的實指,卻實實在在的是歷史上存在過,甚至沿用至今。
以前讀邊塞詩,大多從文學的角度去理解,只着意於詩詞的宏旨、寫作的技巧,不大深究詩詞中的地名。或許只記住地名,不求甚解。幾十年來,走過了中國北方邊塞地區,重讀這些詩詞,在文學、在歷史上,理解就深刻得多了,因為,文學和歷史的理解,都離不開時空。
近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開創了歷史研究的「以詩證史」,尋幽探賾。在歷史研究上,屢得新解,得以超邁前人。同時,於詩的解悟,於歷史的認識,都能賦予新的理解。歷史地理學大家嚴耕望教授,亦善於利用唐詩中大量出現的地名,尋撦推敲,在歷史地理的研究上,創獲甚大。
舉一個例子以見其餘。他曾以杜甫一首《杜工部和嚴武軍城早秋詩箋證》,通過詩文,考證了其時駐城的存廢,發掘出唐朝玄宗時期,大唐與吐蕃爭持於西南的一段隱沒已久的歷史。在歷史研究上,在文學的理解上,都發千年之覆,得到正解。
山陰下,河套間的土默川平原,常常是南北相持的中心歷史舞台。不過,歷代當南北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戰場不期然地向東西防線蔓延,烽火萬里。 「烽火萬里」這句用語,不是添造出來的,是長城南北出現戰爭時的真實描寫。
陳萬雄看邊塞詩 訴說長城烽火萬里
唐朝祖詠《望薊門》,說:「三邊曙色動危旌,……海畔雲山擁薊城。」只兩句,就描繪出漫長的長城戰線、風雲密布的戰爭氣氛。「三邊」,是指幽、并、涼三個州郡,分別指今日的北京、山西和甘肅河西走廊地區。
幽、并二州郡,位於長城正北,二千年來,都是萬里長城最核心的邊塞重地。鮑照有《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指的是敵人侵擾首都咸陽,牽動了遠駐燕(北京附近)、廣武(山西代縣西)的軍隊出兵去救朔方。朔方郡位處咸陽和長安的正北,是首都前哨邊郡。
另高適的《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單于獵火照狼山。 」詩是說到東北邊疆有戰事,隨之戰火,東向燃燒到了榆關(山海關,河北昌黎縣)和碣石(河北昌黎縣),西向再漫燃遠至狼山(即狼居胥山、內蒙自治區)。這就是「烽火萬里」的實情。
延伸閱讀:陳萬雄憶絲路之旅 難忘青海湖原野風光
歷代邊塞詩內常出現的地名,記住了它們的地名和方位,去讀邊塞詩,腦海中自另有圖像。諳熟了中國歷代詩詞,遊覽中國大地,會遊興大增。旅行,就是追求遊興!(四之四)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陳萬雄《成吉思汗原鄉紀遊──另一種文明的體驗》,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