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一葉障目」竟為偷盜?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成語「一葉障目」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從字義上看來是指某人拿葉子來遮擋眼睛,歷史上真的有古人用葉子遮擋眼睛嗎?意慾何為?

  原來成語「一葉障目」是中國古代笑話集《笑林》的故事。相傳有個不安分讀書的窮書生,總想用些旁門左道的方法發達。有天他在《淮南子》書上看到螳螂以樹葉來隱身以便捕蟬,便以為用該葉子遮着眼睛去偷東西便可神不知鬼不覺。

  書生在樹林找到螳螂作隱身的樹葉,卻不小心與其他落葉混在一起,只好全帶回家逐一試驗並詢問妻子自己是否成功隱身,氣得妻子不耐煩地騙他說隱身成功。

  於是書生滿心歡喜跑到市集,舉着樹葉在眾目睽睽之下偷竊商店的商品,結果書生當場被抓並押到衙門審治。書生向縣官和盤托出事情始末後,令縣官哭笑不得,最後縣官訓斥這個書呆子一頓後,便放走了他。

  後來這個笑話流傳至今,成語「一葉障目」在中國文化中則用作比喻目光被眼前細小事物所遮蔽,無法認清全面或根本的問題或看不到遠處更大的目標。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趣談中國文化|難道桃子有毒?「二桃殺三士」是甚麼一回事?

趣談中國文化|「不二法門」原是佛語?

趣談中國文化|「一了百了」原是讚人聰慧?

趣談中國文化|鍛煉在古代是一種刑罰?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