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戴耳環等於身份卑賤?

編輯︰華思齊

  好多人都有戴耳環的習慣,覺得看上去漂亮一點。但原來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戴耳環是身份低賤的象徵。 

  根據明代文學家田藝蘅的《留青日札》,古時戴耳環屬於「賤者之事」,代表身份卑微。這項風俗源於少數民族,當時少數民族女孩未滿10歲便被父母強逼穿耳,這樣做是為了警戒她們注意操守和言行,做個循規蹈矩的女人。 

  夏商周時期戰事頻繁,一些少數民族婦女被抓到中原做奴隸。中原女人見戴耳環的女奴走起路來韻味十足,於是仿傚,戴耳環才逐漸變成漢人風俗。到了宋朝及元朝後期,戴耳環更變成潮流;後來甚至皇后、妃嬪也佩戴耳環。 

  穿耳洞、戴耳環身份卑賤象徵,而是一種打扮一種時尚,一種生活品味。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0:57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太空船神舟

趣談中國文化|太空船為何叫「神舟」?

1:22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吹牛cover

中國文化中 講大話為何叫吹牛?

0:57

「油炸鬼」炸的竟是中國歷史人物?

0:53

中國歷史上已經有寫真?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