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 講大話為何叫吹牛?

編輯︰華思齊

  在中國文化中,形容人講大話,我們通常會說他在「吹牛」。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偏偏是吹「牛」這種動物,而不是「吹狗」或「吹貓」呢? 

  這要由跟黃河流域一種交通工具說起。 「吹牛」一詞源自中國西北部方言。 話說中國西北、即黃河上游一帶河水湍急,過河並不容易,於是人們想到就地取材,由於當地畜牧業發達,牛羊眾多,人們就想到把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製成渡江過河的牛皮筏或羊皮筏。 

  不過當時沒有充氣工具,人只能靠張嘴把皮袋吹漲,可以想像過程並不輕鬆,特別是體積較大的牛皮袋,即使肺活量大的人也不能獨力完成,需要數人輪流接力,方能將其吹漲。 因此,每當遇上喜歡誇口炫耀自己的人,人們就會說:「你這麼厲害,到黃河邊吹牛(皮)吧!」就是這樣,「吹牛」一詞漸漸成為講大話的代名詞。 

相關標籤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1:13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饅頭起源

趣談中國文化|饅頭起源如此恐怖?

0:57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太空船神舟

趣談中國文化|太空船為何叫「神舟」?

1:23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耳環cover

趣談中國文化|戴耳環等於身份卑賤?

0:57

「油炸鬼」炸的竟是中國歷史人物?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