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0-08
由於歐洲絕大多數人口在公元5至10世紀信奉了基督教,11至15世紀歐洲的基督教分為使用拉丁文的羅馬教會即「天主教」(Catholic Church)和使用希臘文、阿拉伯文或斯拉夫語言的東正教(Orthodox Church)。
自公元初起 基督徒用聖誕節替代冬至節
16世紀,羅馬教會統轄的北方地區出現了宗教改革運動,形成了「新教」或「抗議教」(Protestant Church)。16至20世紀間,各教派的歐洲基督教徒在全球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並大力傳播基督教,所以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以及埃塞俄比亞、埃及、亞美尼亞等地獨立於以上三個大教派的小教派)現在是全世界信徒最多也最為強勢的宗教。
100多年來,聖誕節已經從歐美人的宗教節日轉化為一個兼有宗教、文化與商業性質的世界性文化現象。然而大部分參與慶祝聖誕節的人(不論是否信奉基督教)都未必清楚聖誕節的歷史。
延伸閱讀:張信剛細說冬至的由來
基督教《新約》的四部福音書都說耶穌大約2,000年前出生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恆(Bethlehem),沒有一處提到是哪一天或什麼季節。
公元3世紀,有少數羅馬帝國境內的基督教徒開始慶祝耶穌的誕辰,並把這一天定在冬至。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國定基督教為國教時,聖誕節還不是教會規定的節日;許多轉奉基督教不久的羅馬人仍然在冬至之後的幾天聚集狂歡,祭拜眾神,包括羅馬的農神(Saturn)和源自波斯的光明神(Mithra)。當時的基督教會為了消除羅馬人多神崇拜的舊習俗,特意把冬至後數日即羅馬曆的12月25日定為耶穌的誕辰。這樣,羅馬人就可以在那幾天繼續歡樂慶祝而不拜祭異教神靈。也就是說,基督教用聖誕節替代了冬至節。
公元6世紀時,羅馬教會對耶穌誕生的年份做了計算,把它定做主後(Anno Domini)1年,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公元」(Common Era)紀年的宗教來源。但是後來的學者們比照《新約聖經》的記載、猶太人的記載以及希臘-羅馬史料之後,認為這個計算有四至六年的誤差;耶穌應該是生於公元前4至6年而非公元1年。
文學作品改變慶祝聖誕節模式 由社會歡慶轉為家庭團聚
在基督教2,000年的歷史中,聖誕節的宗教意義有過幾次變更,聖誕節的慶祝方式也因為地域和民間傳統的不同而有別。17世紀時,清教徒為了反對飲酒狂歡而譴責慶祝聖誕節的活動。英國國教在18世紀強調聖誕節的宗教性。19世紀上半葉,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1783年至1859年)和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年至1870年)各自寫了一系列關於聖誕節的短篇小說,在英語世界裏廣為人知。後者的《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描述一位吝嗇的僱主在聖誕節時被三位精靈感化成為樂意行善的好人。
這些文學作品催生了英語民族慶祝聖誕的新模式:慶祝的重點從社會歡慶轉變為家庭團聚;聖誕節時應該關心兒童和弱者;親朋之間彼此要交換禮物,慶祝時要擺放常青聖誕樹,並一起吃火雞餐,等等。
延伸閱讀:張信剛展望現代化之路──中國文明篇
19世紀英美廣傳聖誕節文化 給兒童送禮 唱《平安夜》
家庭團聚的習慣使在街頭飲酒變為不恰當,交換禮物的風俗使寒冷的12月成為零售業的大旺季。穿紅袍留白鬚駕着馴鹿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給兒童送禮、聖誕夜唱有關歌曲(如《平安夜》)這一套聖誕文化,則在19世紀時從英國和美國開始得到確立,並傳到世界各地。
總體而言,慶祝聖誕節歷來有神聖和世俗兩部分。一個世紀以來,在歐美基督教地區以及亞非等傳統非基督教地區,總的趨勢是,聖誕歡慶中的世俗性逐漸超越了它的宗教性。近年來在中國出現的聖誕熱潮尤其如此。(六之二)
(原文刊於《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載,標題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