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9-07
德昭師(王德昭)治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從大處着眼,由要處入手。就以他的中國近代史方面的著述為例。 如《同治新政考》、《國父革命思想研究》、《知識分子與辛亥革命》、《論甲午援韓》、《黃遵憲與梁啟超》、《譚嗣同與晚清政治活動》以至晚年關於五四和國共合作的論述,都是歷史上關鍵性的問題。德昭師著作固不喜誇誇其談,也無心於餖飣考證,全以綜合和分析見長。
陳萬雄看老師治史觀點 切中時弊令史學界反省
德昭師這治史態度和觀點,早在他1942年出版的《明季之政治與社會》一書的前言中已宣示明白。他認為:
有一個時候,人們曾經非議過史學界專注考證的風氣,認為這種風氣每會使史學者對史事的認識襞積破碎,因而違反史學本身所應具的經世致用的價值。不過接着而來的卻是一陣無力的空潮,若干取巧的、大言的、公式主義的著作,風行了一時,接着又消沉下去。……
本來歷史的發展既然是一個歷程,我們對史事就也應該用一種對於歷程的看法,來加以觀察。我們觀察一條道路的延伸,如果我們需要得到關於這條道路的全部知識,第一我們就必須要知其「然」,方向的遵循,地勢的崇卑,景物的取捨,基面的構築,乃至沿路的設施等等,都是應該知道的條件。然後我們再進而求其「所以然」,就是從各種相重的關係中,探索出所以如此的理由。不知前者而想追尋後者,其結果只能出諸憑空的虛構;僅知前者而不知探索後者,則其勢將永不能透悟其中的道理,而其所得也只能限於路工的片斷知識,不能往觀全局。這兩種看法,前者是考證的,記錄的,敍述的;而後者則是哲學的,原理的,或所謂史觀的。
這段話寫在60年前,用之以審視當前史學研究,仍能切中時弊,擲地有聲,足可令史學界反省。
延伸閱讀:陳萬雄看王德昭老師的治學規模和氣魄
陳萬雄讀老師著作 感受強烈愛國思想
另外,讀德昭師的學術著作,不難感覺到有一種強烈的愛國思想,不少論文則旨在糾正中外史家對中國歷史所持的偏執觀點,對別有用心的觀點,他揭之挑之,不稍假借。不過其愛國思想卻不遮掩其論述史事的客觀和平實,全以理服人。
平心而論,德昭師的學術著作不太容易唸,有三方面造成的:其行文謹慎,用字講究,極慳筆墨,言簡而意賅;另外,他喜歡通過史事本身的排比去說明問題,但主要還在他的文章包攝廣而用意深。他的《國父革命思想研究》不啻是一本近代思想史;他的《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也不啻是一本清代思想史。
延伸閱讀:陳萬雄博士:閱讀的魅力
德昭師的著作所涉,雖遍及古今中外,但其研究方向主要仍在思想史,尤以思潮史為最擅長。(五之四)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陳萬雄《讀人與讀世》,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