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7/09/2021
每年中秋節,香港有著名的「大坑舞火龍」,在大灣區廣州增城區和惠州龍門縣,則有一脈相承的舞火慶典。不過,名稱卻有所不同,叫作「舞火狗」。是真的舞起「狗」來嗎?非也,兩地相傳從前都曾受「狗」的恩惠,村民於是在中秋之夜進行集體紀念。歷史下來,兩地的舞火狗雖然同被列入非遺名錄,然而形式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與香港「大坑舞火龍」慶典相似的,是廣州增城區麻車村的「麻車舞火狗」了。「麻車舞火狗」又名「麻車夜色」,是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麻車村的大型夜間民間慶祝活動,已有達600多年的歷史。
狗與九諧音 麻車村用九種動物慶中秋傳統
「火狗」與「火龍」相似,都是由竹子、稻草等編織而成。所不同的,造型並不是「狗」,而是與狗相同讀音——「九」種不同動物模型組成,計有龍、鳳、獅子、麒麟、鹿、犀牛、蟾蜍、寶鴨、錦鋰等。在造型身上插滿香枝,點燃後村民舉起來跳舞,香火薰煙到村裏各處,夾著鞭炮和煙花慶祝,祈求來年驅避瘟疫百病、豐調雨順。香火的煙韵籠罩整個村莊,彷彿成了一道保護罩,把村民重重的守護當中。
禾稈草織火狗 中秋傳統用煙薰驅瘟疫
據說,在明朝嘉靖年間,麻車村發生瘟疫,連年不止,人和畜都快死光。就在此時,有人吩咐全村村民合力用稻草緊緊紥成一團小草捆,形狀像一集小狗,用竹竿支撑起來,並在草狗身上插滿香枝。晚飯後,村民點燃香枝,走遍全村,煙薰每一個角落。最終,瘟疫奇迹地逐漸消失了。
此後,麻車村人丁興旺,成為少有的單姓(劉姓)大村。村民相信,是火狗賜予的福,於是用當地特有的火稈草、竹篾等編織成動物造型來敬拜。據說,麻車村過去由九個自然村組成,每村編織一隻火獸,共有九種。在中秋夜間點火舞起來,是村民共同向天祈求,以及聯誼的寶貴時刻,「舞火狗(九)」之名也就這樣傳承下來。
中秋傳統舞火狗 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麻車舞火狗」入選為廣州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於2006年5月入選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惠州藍田瑤族「舞火狗」。
惠州瑤族中秋傳統 源於相傳母狗育人
相傳瑤族祖先峒主爺年幼喪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養大,因此族人相信狗對瑤族有育人之恩,並能驅趕瘟疫,逐於農歷八月十五日以舞火狗方式作敬拜,已有300多年歷史。
而「舞火狗」對瑤族少女也具有特別的意義。這天,年輕的瑤族少女會舉行成人禮,並找尋對象。
中秋傳統年輕少女扮火狗 舞拜祖先成人禮
這天,先由「有福氣」的年長婦女於少女們腰間捆上黄姜葉、山藤,扮作「火狗」載歌載舞。少女們在宗詞裏奉上狗糧袋,點燃香火,從大門行到祭台前祭拜祖先。然後,到廣場上表演舞火狗,圍著篝火邊舞邊唱。之後,依次序舞拜地塘祈求風調雨順、舞拜灶台祈求火神庇護,最後到菜園舞拜,祈求農作物豐收,三餐無憂。
之後,少女把身上的黄姜葉、香火、竹笠全部拋進河裡,告別少女時代,進入成年階段。與此同時,在河對岸有一群年青少年,向著女子示好,相傳在此時是少男少女彼此交誼尋找對象的時機。
舞火狗巡迴表演 瑤族中秋傳統揚名東南亞
龍門瑤族的「舞火狗」曾多次在東南亞巡迴表演,亦在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表演比賽中獲得銀獎。
在大灣區,仍保存有不少傳統習俗,其中,中秋節慶祝「舞火狗」有幾百年歷史,當中看到歷史上動物與人類彼此共存的關係,藉敬虔的活動連結村子的生命,承傳至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