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茲克獎建築師王澍:榮譽與妻子共有

撰文︰華思齊

  1997年,尚未成名的當代中國建築師王澍回母校東南大學參加校慶典禮 「你這個人變化很大。你一點兒也不酷啦 !」一位老師對王澍說 「我原來怎樣?」他問 「原來啊,你在東南的時候,每次當你從走廊走過來,我們都感覺不是一個人走過來,而是一把刀走過來,那把刀是帶着寒風的,大家會不自覺地避開。 昔日的他,年少輕狂,曾當着老師面口出狂言:「如果說當代中國建築師,那也只有一個半。半個是我導師,一個就是我。 

出類拔萃的當代中國建 

  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大概是對王澍最貼切的形容直至遇上她──陸文宇,一個使他蛻去狂妄、邁向成功的女人

王澍(左)常說自己那種文人的孤傲早年就養成了,認識妻子陸文宇(右)後,抹平了大半。(網上圖片)
王澍(左)常說自己那種文人的孤傲早年就養成了,認識妻子陸文宇(右)後,抹平了大半。(網上圖片)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我的妻子就是我的導師,這是很誠懇的,就是她在關鍵時候會點化我。 

  陸文宇是王澍初戀,是他在東南大學的師妹,王澍的一切日程,都由她安排。王澍不會用電腦,收發電子郵件等跟電腦相關的事,全由陸文宇包辦;王澍不會駕車,接載出入都由她代勞她是他的賢內助,他的靈魂伴侶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遍地黃金,很多中國建築師乘機遇發大財,王澍卻躊躇不前,選擇隱退。那幾年,他完全不看建築的書,閒時跟工匠學藝,更多時是曬太陽、看遠山、想事情,套用他的話就是「無所事事」。在他最落泊的歲月,是陸文宇打工養活他 

陸文宇(左)是王澍(右)的初戀,二人育有一名兒子,名字叫「斗拱」,斗拱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特色的木結構,用於柱頂、額枋及屋簷等,能均勻承托屋簷重量。(圖片來源:Getty)
陸文宇(左)是王澍(右)的初戀,二人育有一名兒子,名字叫「斗拱」,斗拱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特色的木結構,用於柱頂、額枋及屋簷等,能均勻承托屋簷重量。(圖片來源:Getty)

  「是她成就了我。她是我的導師,在有遇到她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我是出家當和尚的命。 

以自然手法融薈在當代中國建藝術 

  1997年,王澍聽到自然和傳統的呼喚復出,與陸文宇成立「業餘建築工作室」,夫妻亦師亦友,攜手把王澍從隱退生活累積、從傳統文化繼承的意念實踐,創作出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寧波歷史博物館等歷久不衰的愛情結晶,被喻為當代中國建新鄉土主義」的代表作 

  中國建築傳承了古老的「瓦爿牆」,牆身由拆卸村莊回收的舊磚瓦拼砌,環保、堅固、富歷史感。王澍說,象山校區剛落成時,陸文宇站在建築物前對他說:「別人不喜歡很難的,因為它有很溫暖的東西讓你感覺到你會愛上它。」聽到這番話,王澎就意識到妻子對他的影響真的很大 

寧波博物館是「新鄉土主義」的代表作,建築傳承了古老的「瓦爿牆」工藝,牆身由拆卸村莊回收的舊磚瓦拼砌,環保、堅固、富歷史感,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圖片來源:Getty)
寧波博物館是「新鄉土主義」的代表作,建築傳承了古老的「瓦爿牆」工藝,牆身由拆卸村莊回收的舊磚瓦拼砌,環保、堅固、富歷史感,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圖片來源:Getty)

  「正是妻子對我的改變,讓我變得溫潤平和了。我寫碩士論文時已經與我妻子認識。她對我的影響深遠而又無形,其實到今天為止,我當年的那種勁兒還埋藏在很深的地方,但是你能感受到它的外面已經很親和和圓潤,不那麼危險、不那麼生硬了。但它真正的那種力量並沒有喪失,反倒多了很濕潤、溫暖的東西。 

  2012年,王澍成為中國第一個獲頒「建築界諾貝爾」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師。別人找他訪問,他每次重申,這份榮譽是他和妻子共有的 

  「也許有我,所有的建築設計方案都不存在。但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變成現實。王澍不再是昔日那把帶着寒風的刀,而是一個有溫度的當代中國建築師 

用未來視覺看中國文化 莊子玉的前衛建築觀念

當代中國-郝量-用古典的心創作當代中國水墨畫

郝量:用古典的心 創作當代中國水墨畫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阿福

正能量德國人阿福 推動中國文化交流

2:30

當代中國藝術家張曉剛《血緣—大家庭》 家族社會與歷史的時代觀景

相關標籤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靈魂擺渡人」劉德文 20年義送近300赴台老兵魂歸故里

創新先鋒

生態磚塊梁美儀

生態磚塊梁美儀|從重考生到大學教授 廢物利用也能守護海洋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95後小夥奪「世界麵包冠軍」 靠中國原料征服世界

運動健兒

港隊單車造王者 沈金康的傳奇故事

影視巨星

黎明,新秀歌唱比賽(左)

「四大天王」黎明 90年代紅遍半邊天 他更是樂壇「金句王」

編輯推薦

《科技前沿 共享數字經濟》會員活動

中國航天|停留太空時間最長中國人 王亞平和世界紀錄還差多遠?

神七任務曾遇險 劉伯明:回不去也要讓國旗在太空飄揚

張陸 曾夢想當歌手的太空人

乘神舟十四號再征穹蒼 陳冬:要為祖國飛出新高度

王亞平長駐中國太空站半年 女太空人遇「例假」影響大?

準備25年 鄧清明終圓飛天夢

神舟十七號|進駐天宮最年輕太空人 唐勝傑是黃土高原走出來的窮孩子

1:40

《科技前沿 共享數字經濟》 盡覽中國發展新機遇

2:13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文看清「一帶一路」10年成績單

3:15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帶一路10周年 哪些基建項目最矚目?

2:21

一帶一路合作篇|為何要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1:51

「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2:21

杭州亞運|18屆亞運奪38金 香港金牌運動員逐個睇 哪位贏最多金牌?

2:26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澳門、中山、珠海
丁新豹
丁新豹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憶澳門最早接觸西方文化 中山原名香山 珠海唐家灣人才輩出

重慶、蘭渝鐵路、銀川煉油廠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看國家地緣戰略 帶起西部3次工業化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文化深度遊2023前瞻 走進歷史現場

2004年12月3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陳省身逝世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逝世

「秋風起」點解要「食臘味」?

  「秋風起,食臘味」,每逢秋冬季節都是吃廣東臘味最適合的季節,熱騰騰的白飯上鋪上蒸熟的臘腸臘肉,香油肉汁滲入飯香當中,在秋冬乾爽涼快的天氣中享用,確是一大樂事。

  中國人製作臘味已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他的作品《楚辭·招魂》中提及一種叫做「露雞」的食物,古文字學家郭沫若在《屈原賦今譯》中將「露雞」解釋作「鹵雞」;亦有考證認為這是將去除內臟的整雞先醃製數日、再令其自然風乾的一種美食,被視為臘味的前身。   至於廣式臘味,則是廣東酶製工藝...

735個洞窟

     歷經千年營建而成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全人類的文明瑰寶。俗稱「千佛洞」的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在規格、形狀、主題上各具特色,被學者分為9大類,各有甚麼特別之處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