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3-01
踏入3月,內地其中一件攸關消費者的盛事,無疑是在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舉行,專門揭露和曝光社會生活中侵犯消費者權益的「3.15晚會」。
說起中國消費者協會,事實上它的歷史並不悠久,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全國性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社會組織。
改革開放之初充斥假冒偽劣商品 促成消費者協會誕生

1984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北京正式成立,3年後更正式加入國際消費者協會。
改革開放之初的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環境劇變,商貿發展漸見雛形,但同時也充斥大量假冒偽劣的商品。
由於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體系尚未完善,消費者經常有苦無處訴,成為組建消費者協會的一個重要背景因素。
有趣的是,原來全國第一個消費維權組織,是1983年在河北新樂縣誕生,比起中國消費者協會更早出現。
據指,當時市場上頻繁出現商戶「做手腳」的問題,工商局工作人員雖然竭盡全力希望加強管理,但一方面人手不足,另一方面是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後來,工商局工作人員從報章上得知,外國原來有消費者協會這一類專門協調消費者維權的組織,鄰近的香港、澳門,也都有設立消費者協會。
消費者協會管轄範圍廣泛,但凡侵害消費者權益事情,都會受理投訴。
第一間消費者協會在河北 中國人消費維權意識覺醒

本着「試一試」的心態,「新樂縣維護消費者利益委員會」在1983年3月21日正式誕生。
上級管理部門得知後大為讚賞,省工商局更建議新樂縣召開成立大會,以此擴大影響和起示範作用。
2個月後,新樂縣召開有省、地、縣工商局領導參加的成立大會,會上將機構正式定名為「新樂縣消費者協會」。
新樂縣消費者協會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在大型集市擺放公平尺、公平秤,一旁有標語寫有「有事找消協」。第一宗調解事項,則是為村民處理拖拉機輪胎的質量問題,最終廠方同意賠償30元人民幣修理費,皆大歡喜。
3月15日「3.15晚會」成中國消費者盛事
著名的「3.15晚會」,也是中國消費者協會牽頭,在1991年起每年舉辦。自此,3月15日成為了中國消費者的節日,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協會和媒體平台,在這一天都會全力處理各類投訴,曝光打假,大快人心。
到了1993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更獲全國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票通過的法律。
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亦令中國人的消費維權意識覺醒。剛過去的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投訴1,761,886件,解決率高達68.75%,挽回12.8億元經濟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