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天橋上的中國文化遺產 彝族服飾繡出致富路

編輯︰聞華
撰文︰聞竹石

     2020年的北京時裝周上,有一場特別的表演,模特兒身上的服裝原來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服飾。從數千公里外的貧困山區到時尚T台,這項傳承千年的民族工藝近年找到了新出路,「非遺+時尚+電商」模式成為彝族民眾的致富「法寶」,有貧困村因此年收入增長逾百萬元。央視「網紅」美女記者王冰冰,早前探訪四川大涼山「懸崖村」脫貧生活時,還特地試穿了彝族服飾,令這項中國文化遺產備受關注。

 

文化遺產結合現代審美  彝繡時裝受關注

      彝族刺繡、彝族服飾均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與原始繪畫、記事符號等有着密切關係。彝族服飾以紅、黃、黑為原色,色彩鮮明,刺繡紋樣豐富,包括各種抽象化的花卉等,十分特別。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遺產-彝族刺繡脫貧
彝族服飾色彩豐富,種類繁多,各個地區款式有所不同,但都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繡作為裝飾。(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門手藝雖然古老,也可以融入潮流。不少彝族人將彝族服飾與現代審美結合,繡出別樣民族風,更多次登上T台,備受關注。2020年9月的北京時裝周上,就有一場彝族文化主題的時裝騷,80多款具有彝族特色的服裝、手袋、飾品驚艷亮相,主辦方希望將彝繡產品推廣到全國乃至國際消費市場,帶動更多消費及生產,既是傳承文化,亦能帶動彝族女性靈活就業,擺脫貧困。

      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多省彝族聚居地,彝族服飾工藝已成為當地人脫貧致富的新出路。

      來自雲南彝族的「90後」男生陸金才,畢業後回到家鄉創業,將彝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藝術審美結合,產品深受歡迎,傳承了文化遺產,亦帶動了當地彝繡「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就業,解決不少貧困家庭女孩就業難題。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遺產-彝族刺繡脫貧
2020年9月,北京時裝周的「『彝』韻新風、涼山印象」專場上,模特兒的妝容和服飾融合了民族特色和現代審美,十分特別。(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化遺產創收百萬  助力就業脫貧

      四川大涼山曾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繡文化源遠流長。大山深處的梭梭拉打村是深度貧困村的典型代表,政府自2017年起在當地投入大量資金、成立刺繡基地,目前村中繡娘隊伍已擴大到上百人,「非遺+時尚+電商」的模式讓古樸又新穎的刺繡作品走出大山,反應熱烈。2019年,當地彝繡產業獲利近120萬元人民幣(約146萬港元),令村民年收入增長超過2,000元人民幣(約2,438港元)。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遺產-彝族刺繡脫貧
貴州畢節銀川村的彝族女子黃修會(右)教導村民學習彝繡,她從事彝族服裝製作一行超過35年,作品曾遠赴英國展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央視早前播出《我和我的村莊》系列直播節目,探訪貧困村脫貧情況。因笑容甜美而爆紅的央視記者王冰冰,來到大涼山昭覺縣時,還特地試穿了彝族服裝,體驗了彝族刺繡,令更多人注意到美麗的彝繡文化。

      截至2020年,大涼山已建立了十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坊,除了彝繡外,還包括同為非遺的銀飾、漆器製作基地,涼山至少有數十萬貧困民眾接受培訓,學習傳統工藝,提升了就業能力,走上致富的道路。2020年11月,四川省內所有貧困縣全部成功脫貧。

王星記扇

改革開放|從公有制、承包責任制到市場化 杭州非遺王星記扇廠浴火重生

中國文化-牛年美食

外國人吃牛肉 中國人吃牛 一字之差體現文化差異

1:25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奧會圖標

篆刻漢字變冬奧logo 中國文化傳承體育「形與神」

熱播劇的中國文化遺產 《長安十二時辰》美食紅遍中國

1:47

古裝劇裏的中國文化遺產 《延禧攻略》掀「南京絨花」熱潮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