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鐘是甚麼樂器?

編輯︰流螢

  在中國古代,作為「禮樂之邦」的西周,無論是祭祀、舉行宴會或行軍打仗時,都需要奏樂配合,其中一種最常見的青銅樂器——鐘,到底是甚麼?

   鐘,是一種傳統的打擊樂器,盛行於西周直至秦漢,基本為青銅製造,是中國古代樂器分類「八音」之一。

  《周禮·春官》中曾記載:「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當中的「金」所指的其實就是鐘,因此鐘也是八音之首,是等級最高的青銅樂器。

  鐘會以大小、形態、聲音不同進行分類,像是有甬鐘、鈕鐘、鎛鐘等,演奏時會組合起來成為一套編鐘。如今我們能看到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廣的編鐘,就是2,000多年前的曾侯乙編鐘。

  鐘除了作為樂器外,更是象徵身份的禮器。在西周時期,每當舉行重大儀式或活動,像是朝聘、祭祀、宴會,都會使用鐘樂,規模也會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區別。

甬紐橋口鎛鐘(香港故宮)
在香港故宮展廳一中,展示了來自清朝的甬紐橋口鎛鐘。(攝影:言嘉庸)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中國文化

趣談中國文化|「三句不離本行」背後有段古?

中國文化通識|面闊和進深的意思是?

中國文化通識|摩崖造像是甚麼?

嫦娥奔月

中秋節|中秋趣談 嫦娥奔月為了離婚? 月餅起義造就明朝崛起?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