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浹背」與「汗出沾背」

  人們常以「汗流浹背」,即流了很多汗,濕透了背部來形容天氣炎熱,或是形容工作辛勞的樣子。

  不過,原來「汗流浹背」這成語並不單是指天氣熱或工作辛勞,而是有另一重意義。「汗流浹背」原作「汗出沾背」,出自《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原來的右丞相陳平認為太尉周勃平定呂氏之亂,鞏固漢室的天下,功勞比自己大很多,於是自願將群臣之首的右丞相位置相讓,自己降為地位較低的左丞相。

  有一天早朝時,漢文帝問已成為右丞相的周勃:「國家一年判決的訴訟有幾件?」周勃過去是掌管軍事,對訴訟不瞭解,只好回答不知。繼而文帝再問:「國家一年的稅收支出又是多少?」周勃也太不清楚,只能又回答不知,面對同樣問題,陳平卻說出了令文帝滿意的答案。周勃對政事一問三不知,心裏感到十分着急又慚愧,汗流了滿身,背都濕透的樣子。於是,朝中文獻紀錄中便以「汗出沾背」來形容周勃受窘的情況。典故中「汗流浹背」就由此演變出來,形容非常慚愧、驚恐的樣子。

相關標籤

倒瀉籮蟹  

   面對混亂無法控制的場面,人們往往會呈現出手忙腳亂的情形,在粵語中會用上「倒瀉籮蟹」來形容,但到底手忙腳亂為何會與「倒瀉籮蟹」相互連繫呢?

  「籮」即是籮筐,是一種用竹子編成的農具,至於「倒瀉」則是指從上向下傾瀉,兩者結合的意思就是盛載滿滿一籮筐的螃蟹翻倒在地上。

  想像一下這個情景:滿滿一籮筐的螃蟹翻倒在地上,螃蟹四下逃散;要把逃脫的螃蟹權抓回籮筐,不但手忙腳亂地要伸手去抓,又要防備手上的螃蟹用蟹螯攻擊自己,實在是不知如何是好。

  ...

古代「摸金校尉」是甚麼職位?

  「摸金校尉」其實就是盜墓者,是中國古代對盜墓者的別稱。

  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漢代陳琳所作的檄文《為袁紹檄豫州》中就出現過。

  檄文中指出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公然盜墓取財,以貼補軍餉。

  被袁紹告了一狀的曹操,並沒有堅定否認自己派人掘墓充實餉軍一事,後來「摸金校尉」也逐步成為了盜墓者的代稱。

 ...

拋書包 掉書袋

  在我們的身邊,總有幾個「才子」型的朋友,他們的特徵就是喜歡引經據典,賣弄學問,展現個人的知識水平,尤其是在學校這個重視成績分數的地方,這種拋書包的情況可說是十分普遍。

  拋書包,意思是指一個人很愛並經常故意賣弄學問。關於這句俗語的起源,其中一個說法是因為書包裏有書本,而書代表知識,因此向人展示自己的知識及學問,猶如把載滿書本的書包拋出來,好讓書包裏的書本掉出來,展露於人前。

  拋書包是廣東話的俗語,而在古代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就是掉書袋。

  據《十國春秋.卷三...

妃子笑

  早前北京有超市的荔枝以天價1,049元人民幣(約港幣$1,234)1斤發售,但是兩天便賣光。豪氣?相比唐玄宗李隆基命人從嶺南為楊貴妃快馬加鞭不分晝夜送上荔枝的勞民傷財,實在難以比擬。

  相傳唐代楊貴妃喜食荔枝,故荔枝亦被稱「妃子笑」。為了讓楊貴妃吃到一口地道新鮮的荔枝,博其一笑,唐玄宗更命人專門修了一條橫跨千里的「荔枝道」。每逢荔枝時節,便下令各地驛站專人專道、快馬加鞭、日夜不休地運送荔枝,以滿足楊貴妃的口腹之欲。

  相傳當時很多負責運送荔枝的官差因舟車勞動而累死,甚至驛馬亦倒...

吳牛喘月

  今年夏天特別熱,高溫天氣加上熱島效應,持續烈日當空令香港猶如火爐。有時候見到發光的物件都覺得比平時熱,情況與「吳牛喘月」有點相似。

  「吳牛喘月」這一成語可形容天氣酷熱,亦可形容過分驚懼害怕。典故最早出現於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佚文》,「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此句意思是吳地(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牛生性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因懼怕酷暑而嚇得氣喘不已。

  此外,南朝《世說新語》中也有相關的故事,一位名為...

狗咬狗骨

  廣東話俗語「狗咬狗骨」是用來形容同夥之間自相殘殺,或是彼此勾心鬥角。雖然狗喜歡啃骨頭,但理應不會無故傷害同類,更不至於咬同類的骨頭吧?

  廣東人用「狗咬狗骨」來形容此行為,所強調的不是殘殺、爭執,而是強調這是內訌,是同夥間的不和,因而比與異類爭執更為殘忍。在中國歷代皇朝的權力鬥爭上,有兩件「狗咬狗骨」的事最深入民心,其一是「玄武門之變」,唐朝李世民殺死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成功奪取太子之位;其二是曹操兩子的「煮豆燃萁」故...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我們經常勸勉年輕一輩說:「做人要有遠見,志向遠大一點。」在中華經典名句中,就有張載《經學理窟.義理篇》的「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志向不遠大,精神又不集中,即使學習也不會有成效。

  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他指出學習要成功的話有兩大要素,一是立志要高遠,二是專心致志。

  他認為若是心不在焉的話,雖學習了仍會一無所成的,怎樣才是心不在焉呢?就是不能專心致志,而要做到專心致志,指的不是個人的一時狀態,而是這個人做事的慣常姿態。

  延伸閱讀:古代「勸酒」有專門職...

心欲專 鑿石穿

  形容堅持做下去最終得到成功的,我們一直會以「鐵柱磨針」來形容,不過,也有同樣言簡意賅的形容詞可以用的,「心欲專,鑿石穿」就是其中之一。

  「心欲專,鑿石穿」出自唐.張鷟《遊仙窟》:「張郎心專,賦詩大有道理。俗諺曰:『心欲專,鑿石穿。誠能里之,何遠之有!』」意思顯而易見,就是一個只要專心一意,就算石頭也能鑿穿,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同樣道理,在曾國藩《致沅弟.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夜》有另一句有趣的形容,就是「坐這山望那山」。

  全句...

五一國際勞動節

  今天是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讓我們說一下勞動節的故事。

  國際勞動節的由來源自一場1886年發生在美國芝加哥的工人集會。起初這場示威遊行的訴求只是勞工們想爭取縮短工時,後來國際上為紀念這一個行動,就出現了「勞動節」。

  不過,美加地區都不以5月1日為勞動節,而是在9月的第1個星期一慶祝。

  更多國家和地區是將5月1日設為勞動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法...

百丈竿頭須進步 VS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鼓勵別人再接再厲,我們會說「祝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古書中,則有「百丈竿頭須進步」,哪一個才對?

  先說百丈竿頭須進步,出自道原《景德傳燈錄 招賢大師偈》。竿頭是竹竿的最頂部,高於竹竿的頂處,就是用來比喻一個人學問和成就即使已達到一定高度,也要繼續努力,不斷求進。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則見於宋.朱熹《答鞏仲至書》:「故聊復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勢也。」及元.張養浩《折桂令.功名百...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君子用世 隨大隨小」下一句是?

  我們形容做人要盡力、負責任,在古代便有一句名言:「君子用世,隨大隨小,皆全力赴之」。

  君子用世,就是為世所用的意思。在世做事,要的是積極投入的態度,無論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都要竭盡全力,做到最好。這就是君子應有的態度。

  原句出自魏源的《默觚 · 治篇》,而這位魏源是何人呢?

  魏源 (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他天才...

范仲淹燒蚊帳

  節儉是中國傳統美德,在司馬光《資治通鑑 · 梁紀》就有一句名言:「儉約,所以彰其美也。」就是指勤儉節約,可以彰顯一個人的美德的意思。

  北宋名臣范仲淹本是以節儉聞名的,他曾對兒子說過:「我最不願意的,是看着兒女安享父官的富貴俸祿。」

  當年,第二位兒子純仁結婚時,曾請匠人以高貴的綺羅製作蚊帳。范仲淹知道後十分生氣,對兒子訓斥一番:「吾家素清儉,安得亂我家法」,並警告說:「如將羅帳拿來家中,『當火於庭』。」兒子聽後慚愧不已,遂不再...

過則無憚改 獨則毋自欺

  當我們做錯事,但用諸多借口為自己開脫時,會被人說「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古時一句類似的,即是周希陶《增廣賢文》的「過則無憚改,獨則無自欺」。

  這句話的意思是:犯了錯不要害怕改過,獨處時也不可自己欺騙自己。

  古時,能夠做到過則無憚改的,就有著名的「周處除三害」故事。

  周處是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官宦之家子弟,有一身武藝,可是經常欺壓百姓,令百姓見他紛紛躲避。

  有一天,他聽到一位老人說起當地有「三害」:一害是山中有虎,經常傷人;二是水下有...

取之有度 用之有節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要重視生態,有環保意識,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唐代著名政治家陸贄的奏議《均節賦悅恤百姓六條》。

  陸贄因為看到朝廷苛徵賦稅,遂上奏議,大意指對於自然和社會產出的各種資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節制地使用,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作長遠的規劃和打算。陸贄同時也藉這個奏議,勸諫朝廷體恤百姓,不要苛徵賦稅。

  到今天,環保成為國家乃至全球的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古代「勸酒」有專門職位?

  自古以來,酒都是宴會必備的,但原來酒不是隨便喝的。   古代有「酒令」,自唐朝起,宴會上「酒令」已是一項有儀式章程的酒事活動,又或稱為「勸酒」。

  唐代,「勸酒」統稱為「酒糾」,也有叫作「席糾」、「觥使」。按照職責不同,又再分為「明府」、「律錄事」、「觥錄事」三職。

  「明府」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負責監督整個宴飲活動。明府一定是擺設酒席的主人,而是類似於現在的公證人,要德高望重,負責監督整個飲酒活動。

  「律錄事」負責宣令、行酒、判斷是非...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知恥近乎勇

  中國有不少自古流行的金句,當中都有大智慧,其中儒家學說對於「修身」之道,就有一句名句:「知恥近乎勇」。

  這句話出於《禮記 · 中庸》,意思是指知道羞恥,就接近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了。一個人有了羞恥的心,即是懂得自省,如能進而自勉自勵,勇於改過,就是真正的勇敢,達到「修身」之道。

  中國古代有不少偉大人物都有知恥之心,成就崇高品格,例如孟子「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莊子「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以及...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這句說話怎麼解?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需要大量陽光的果樹遇上陰天,產量及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延伸閱讀:清明南風夏...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清明節又稱為植樹節,清明節植樹風俗在不少地方都一直保留着。這是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樹木成活率高,生長快。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就是在告訴人們,抓住農時,適時種植,一年收穫就能豐收了。

  這句諺語還與祭祖有關。

  古時的陵墓和山墳大都在野外,每年只有祭祖的時候人們才會去掃墓。每到祭祖的時候,人們往往發現墳墓被雜草覆蓋,不容易尋找,於是有人在墳頭種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讓墳墓變得顯眼,下一年掃墓...

清明南風夏水多

  清明是一個節氣,與中國農耕息息相關。在福建地區清明節就有一句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是甚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這天刮南風的話,說明此時氣溫較高,雲層也較密,預示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多,相反,如果當年降雨量比較少,便不利農耕。

  這個又與一句老農諺不謀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延伸閱讀:清明節小吃青團爆紅 「包羅萬餡」引老字號互拼   

上墳不帶五果 家中無災禍

  4月清明節前後,很多人都會去掃墓。掃墓會帶備三牲祭品,水果是少不了,是不是所有水果都可以用來掃墓拜祭先人?俗語有說:「上墳不帶五果,家中無災禍」,哪五種水果不宜供奉給先人?

  第一是空心果,如哈密瓜、木瓜,代表不幸;第二是梨子,有分離的意思;三是莓類水果如草莓、藍莓,因為「莓」普通話有「沒」的意思,不吉利;四是一串串的水果,如荔枝、葡萄,有「串串隨祖」,傳統認為對祖先不敬;五則是多種子水果如石榴、百香果,多籽水果被認為是「不夠純潔」,恐有不敬之嫌。

  中國傳統祭品都與...

中國古代也有愚人節?

  大家知道4月1日是「愚人節」,為甚麼會有「愚人節」?誰是愚人?

  愚人節,相傳源於法國。但原來類似的活動節慶,早在中國古代已經出現。

  東漢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僧人逸飛所著《局門廣錄》卷四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為戲,長老不以非禮禁。」

  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

  而西方愚人節由來,就是源自15...

揚州炒飯原是皇帝吃的?

  香港人喜歡吃的「揚州炒飯」,是用雞蛋、蝦仁、叉燒等食材烹調而成的美味炒飯。揚州炒飯遠近馳名,它的由來有什麼特別呢?

  這道美食的由來有幾個版本,其中一個,相傳是隋煬帝南巡江都(今揚州)時,命人煮他喜歡吃的「碎金飯」,就是雞蛋炒飯,從此揚州人便把金色的雞蛋炒飯稱為「揚州炒飯」。

  也有另一個傳說,揚州炒飯出自民間。早在春秋時期,揚州古運河邗溝上的船民,喜歡用雞蛋炒飯。當時人們會把中午的剩飯留到晚上,加入一兩隻雞蛋...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