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4/06/2021
香港地少人多,居住環境擠密,很多人會周六、日到戶外郊野公園走走,偷閒自娛,放鬆身心。 44年前今日,港府劃定了第一批郊野公園,最早的3個是城門、獅子山和金山郊野公園。
1977年被點名 城門獅子山金山齊做郊野公園
郊野公園是港府將市郊一些未開發地區劃分出來,並受到法例的保護。早於1965年,漁農處提出建議成立專責組織管理郊區,並設立法定的保護地區,防止山野遭人破壞;進行植林,營造多樣性的生態系統等。
1976年《郊野公園條例》終於生效,1977年6月24日劃定了第1批受法律保護的郊野公園。3個選定的郊野公園中,1,400公頃的城門郊野公園面積最大,港府早於1971年由戴麟趾康樂基金撥款,在公園設置了一些試驗性質的郊遊康樂設施,大受市民歡迎;1977年便成為首批郊野公園之一。此外,當中的城門水塘是大帽山下最大的水塘,也是郊野公園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景點。
延伸閱讀:大欖涌水塘 肩負香港歷史水務重任
疫情下郊野公園遊人急增 遺留垃圾造成衛生問題
557公頃的獅子山郊野公園,擁有多條行山徑,包括麥理浩徑、衞奕信徑、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和紅梅谷自然教育徑,還有著名的獅子山和望夫石。至於面積最小、339公頃的金山郊野公園,除了經常有猴子出沒而聞名外,公園內共有4個水塘,分別是九龍水塘、石梨貝水塘、九龍接收水塘及九龍副水塘。
之後,又設計了多條自然教育徑、修建適合一家大小的「家樂徑」和設立樹木研習徑等。至今,香港共有24個郊野公園,每年約有1,200萬人到訪。郊野公園既是保護大自然,也為市民提供遠足、燒烤和露營等康樂設施,以及設立遊客或教育中心作教育用途。港府早前公布預留5億元在部分郊野公園進行優化設施工程,例如增加觀景台、升級露營地點、 樹頂歷奇等;又會改善洗手間設施、燒烤及野餐地點,以及修葺一些戰時遺迹作開放式博物館等。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港人難以外遊,加上工作和社會經濟的突變,整個生活都跟疫情前不一樣。不少平日鮮有到郊外的人,也會往空曠的郊野公園走走,一吐悶氣;多了接觸大自然,從中認識自然生態和保育的重要。但,郊野公園的遊人激增,人多聚集卻衍生了傳播病毒風險、遊人遺留大堆垃圾等健康和衛生問題。
延伸閱讀:「瞓街」輪候買樓花 香港房屋問題至今未解
覓地建公屋 開發郊野公園再成熱話
一直以來,都有聲音建議港府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建屋。香港面積1,108平方公里,已發展土地佔25%,其餘逾7成土地中,郊野公園佔443平方公里;在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的郊野公園,僅佔面積1成,所以香港的4成比例實屬少見。
近年在香港覓地建公屋的議題中,郊野公園再次成為熱議話題。自港英政府年代至97回歸以來,增加土地解建房屋,一直是香港人最關注的問題。市民既想有個安樂窩,又難捨對郊野公園的愛護之情,孰輕孰重,如何取捨,相信要港府和有識見之士運用智慧謀求良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