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5-25
《送院途中》是港產片中比較少見的救護員題材,並以救護員為切入點,真實揭露香港方方面面的現狀,例如移民、教育、職場、醫療等,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社會現象。救護車每天穿梭在城市之中,但車上的救護員卻像是隱形的人,鮮有受到大眾關注。
電影通過急救事件展現了救護員的工作日常,在高壓和快速的工作環境下,救護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面臨着怎樣的壓力?

堅持埋頭實幹 古天樂演繹深情救護員爸爸
「一個飯盒分開三次吃」是救護員的常態,他們每天匆忙奔向城市的各個角落。這群一直在治癒他人創傷的人,反而很難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

入行多年的馬志業(古天樂 飾)一直是「兩條柴」,與入行僅僅六年的王維(游學修 飾)同級。馬志業強調自己不喜歡職場游戲,不懂處理人際關係,因此一直沒有晉升。他熱愛且享受在前線救死扶傷,堅持救人至上的理念,「埋頭實幹」為工作挨到五勞七傷。當年的同僚(林保怡 飾)也早已經晉升為上司,馬志業一開始拒絕了上司為他謀求升職機會的建議,後來為了移民不得不答應參與消防日活動以求晉升。
在岳父岳母的勸說下,馬志業艱難作出移民的抉擇,為讓女兒Bonnie(蘇悅弦 飾)獲得更好的成長和教育環境。但女兒不願離開香港,馬志業自己也因為腰傷不獲移民批准,陷入移民與否的矛盾之中。電影借腰傷這個情節也反映香港公立醫療的問題。
從追求「被看見」到回歸初心 游學修在歷練中掙扎成長
王維一直追隨的石駿輝(朱栢康 飾)精通職場遊戲規則,擅長經營人際關係。王維也懂得寫好報告和索求錦旗的對於升職的重要性,以力求用職業上的成就來證明自身意義和價值。而他搏升職的執念來自家人對自己的不認可,某種程度上是對家人輕視的反擊。於是「被看見」就成為了他的職業衡量標準。

王維一開始雖然被名利和升職蒙蔽雙眼,但在與救護經驗豐富的馬志業合作之後,他慢慢認清自己的真心,重新定義做救護員的初衷,明白攀附和晉升並非真正追求的方向。我們可以看到王維對跟隨一個真正佩服的前輩學習的執念,以及重新建立職業衡量標準的過程。
與死神賽跑中看救護員新舊思維的碰撞
救護員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從死神手中搶回一條又一條生命。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強大的心理素質,還要求同僚之間默契而緊密的合作。於是電影除了描寫個人經歷和矛盾之外,亦展現兩代人之間新舊工作思維的碰撞,為故事情節增添張力。

原本應該代表封建死板的中年角色(馬志業),在各種救護場合都懂得隨機應變,迅速作出正確判斷,及時解決突發事件。相反,而原來應該代表靈活的年輕角色(王維)在面對危機時卻顯得比較拘謹,認為工作程序要依照規矩辦事。這個對立的角色塑造不僅讓人物更加立體,亦讓觀眾感受到與死神搶生命的艱難和壓力。探討兩代救護員之間的理念衝突和矛盾為全片奠定緊張的劇情基礎和氣氛。
觀眾不但會在電影中感受到救護員工作的真實一面,也能看到大環境下小個體的掙扎和矛盾。《送院途中》還用不少篇幅探討香港近年的移民潮,在這個時代洪流中深刻叩問:當離開和留下成為一道選擇題,最重要的是看清初心,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