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5-19
機場、航運、跨境電商,物流行業如何發揮優勢?科技、環保、低空經濟,傳統產業如何智慧轉型?大灣區、一帶一路,香港如何抓緊黃金機遇?
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物暢其流》,細說香港物流行業如何背靠國家、聯通世界,推動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當代中國」網站帶你重溫整套節目。
第20集:物流高質量發展 推動建設「八大中心」
物流是香港支柱產業,在「八大中心」定位中,國際航運中心和航空樞紐,佔兩個重要席位。但受到環球經濟、地緣政治、周邊競爭等影響,物流發展面臨挑戰,業界積極進行產業升級。
利用AI、物聯網、機械人等新興技術,推動智能化,提升營運效率。 傳統行業華麗變身,推動香港再接再厲,跨過挑戰,物暢其流。
第19集:「一帶一路」倡議 帶來物流新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超過10年,香港和沿線國家及地區廣泛合作,和參與倡議的50個國家簽訂民航相關協定,以及90多個國家建立海運貨物往來。
作為超級聯繫人和增值人,香港發揮内聯外通優勢,以全新方式拓展「一帶一路」新機遇。
第18集:優質海運服務 擦亮香港金漆招牌
香港自2020年開始,連續5年位列四大國際航運中心。 香港有1,200多間公司,服務於航運界。多元豐富的服務吸引商船在此匯聚,註冊船舶達2,300艘,近1.3億多噸,全球排名第四。
第17集:大灣區共融 共建世界級機場群
世界最大機場群在哪?答案就是粵港澳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範圍內有7座民航機場 13條跑道,航線遍及全球200多個城市,每年旅客逾2億人次。
作為國際航空樞紐,香港不斷強化與大灣區機場合作,以善用資源,發揮優勢互補。
第16集:跨境基建 促進大灣區物流融合
近年大灣區構建一小時生活圈,跨境物流亦隨之發展。港珠澳大橋,一橋連三地,24小時通關,每天近100萬個包裹進出。大橋開通7年,帶動進出口貨物總值突破9千億。
車暢則貨興,貨興則財旺。物流通道持續完善,為貿易增長提供新動力。
第15集:迎接網購熱潮 打造跨境電商配送中心
香港作為航空及航運樞紐,有良好的跨境貨物處理能力、簡單的清關流程以及高效的配送體系。眾多優勢吸引各大電商來此拓展業務。
電商發展蓬勃,把握機遇,打造跨境電商物流配送中心,香港可迎來更多商機。
第14集:智能化轉型 物流亟需高端人才
香港物流朝着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業界求才若渴,使出不同招數培育人才。 為培養港產飛機師,香港首間民航培訓學院—香港國際航空學院於2016年成立。
航空課程甚至走入中小學,有學校聯合科創公司舉辦STEAM課程,添置模擬飛行器供學生體驗,啟發生涯規劃。
第13集:無人機送快遞 「低空經濟」正起飛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民用無人機出口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在2035年達到3.5萬億元人民幣。 香港亦循多方面,推動低空經濟發展。
政府於2024年成立專項工作組,推動首批「監管沙盒」38項試點項目。政府亦積極建設大灣區低空跨境通道,探索運送貨物及運載乘客等跨境低空飛行的可行性,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
第12集:「氫」裝上陣 低碳物流成趨勢
為推動氫能發展,政府制定發展策略推動氫能生產運輸及應用。目前首輛氫能巴士和首個公眾加氫站都已投入服務,又有研發中心製造出氫能物流叉車。
人才方面,政府正商討為業界設立安全培訓課程,並計劃與內地機構合作培養相關技術人才 。 多管齊下,「氫」裝上陣,香港物流有望走在全球低碳技術領先位置。
第11集:環保燃料+智慧港口 航運推動綠色轉型
香港貨櫃吞吐量下滑,近年成為業界應對的重點。但鞏固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綠色轉型同樣是重中之重。
推行綠色燃料是眾多轉型減排措施中的先驅,香港位處華南,連接國際航道與東南亞和東北亞,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可打造綠色燃料加注中心。香港亦計劃與大灣區港口,及貿易夥伴合作構建綠色航運走廊。
第10集:低碳航空 「地溝油」提煉環保燃料
講起「地溝油」人人都怕,但其實循環利用一樣大有可為,香港航空業正是如此。
業界近年推出多重措施響應減碳,由「地溝油」提煉的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碳排放比傳統燃料減少8成。 低碳轉型需要全方位協作,航空業正加快步伐,守護香港人的藍天。
第9集:數碼科技 推動香港物流「無紙化」
手機App簡單按幾下就能輕鬆訂購心水產品,網購如此方便,背後物流技術是關鍵。機管局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平台實現一站式數據管理及資訊共享。
而粵港澳三地海關就合作推出一站式資訊平台,運用手機程式提供查詢服務,包括實時過關人流、海關法規等 。 數碼科技不但提升效率,更讓不同環節互聯互通,推動物流業邁向新格局。
第8集:跨境一鎖 科技簡化清關流程
香港與內地每日有大量貨物往來,為了簡化清關手續和加快貨物轉關流程,香港及廣東於2016年正式啟動「跨境一鎖計劃」,簡化清關流程,平均可節省兩小時。
除了貨物,人員跨境也日漸便利,深圳灣口岸和拱北口岸更試行「刷臉」技術,進一步便利通關。
第7集:智能倉儲 高科技取代傳統倉庫
為提高營運效率,減低成本,物流業界近年積極推動建設智能倉儲設備。
有大型速遞公司利用X光掃描系統檢查貨件;香港空運貨站採用自動化儲存及散貨系統;政府亦積極推動科研,例如資助研發中心開發重型自動導航搬運車...... 大數據、機械人、物聯網推動自動化倉儲,助力香港物流業邁向工業智能化。
第6集:智慧機場 一部手機搞定登機流程
機場是迎接全球旅客的第一道大門,在香港機場,友善的服務令人印象深刻,便捷的科技更讓遊客有舒適體驗。
「登機易」是全球首創以人面識別技術,進行整個離境程序,只需一部智能手機,就能自助完成登記、托運、出境、登機,無需重複出示證件。流動應用程式「我的航班」,利用大數據為旅客提供個性化資訊,包括航班情況、登機提示、行李到達通知等。
2022年啟用的香港機場中央控制中心,堪稱全球最先進「機場大腦」,以AI技術全方位監測30多個範疇。智能與科技幫助提升物流業未來核心競爭力,讓香港航空業飛得更遠。
第5集:無人駕駛 助力機場運作及快遞派送
香港正加速擴張無人駕駛技術版圖,旅遊與物流領域雙線並進。目前,機場及西九文化區已率先測試私家車與小型巴士無人駕駛服務。
物流業作為香港經濟支柱,更早一步實現技術落地——香港國際機場成為全球首個將無人車大規模應用於實際運作的機場,未來目標是24小時運作的無人駕駛拖車,數目增加至100輛以上。
香港科技大學聯合深圳企業研發的多功能無人駕駛物流車,最大載重800公斤、續航里程60公里,獲運輸署頒發車輛行駛許可證,可廣泛用於快遞派送和工業物流。無人技術發展是大勢所趨,增加應用場景,拓闊應用範疇,可推動物流業發展更進一步。
第4集:高價值貨物 體現世界級物流溫控
香港物流業以國際頂尖的溫控技術聞名。2024年大熊貓「安安」「可可」抵港時,兩位超級VIP乘坐的特製運輸箱,全程20℃恒溫,光線充足,通風良好 ,印證了香港世界級的物流溫控水平。
不單止國寶 ,鮮活食品、藥品、電子產品等高價值貨物,對運送時間和溫度要求非常高,而香港一流的物流程序和溫控能力,就提供最強保障 。
香港港口憑自由港優勢,每年高效處理超35萬個進口冷藏集裝箱,為本地及鄰近市場供應豐富的生果凍肉;目前香港機場已獲得4項,特殊貨物空運的行業認證,居全球首位,擁有國際級物流溫控設備,完善的供應鏈管理配套,高價值貨物產業,將為香港物流業帶來無限商機。
第3集:多式聯運 香港物流聯通海陸空
坐高鐵從香港去內地,過境「一地兩檢」,出行便捷。香港物流運輸也有類似措施,推行海陸空多式聯運新模式。作為大灣區物流樞紐,香港是區內逾七成國際貨物的中轉站。
為方便貨運,香港與東莞合作海空貨物聯運項目,貨物在東莞預處理後經海路運至香港機場直飛全球,可節省時間、降低成本。除海空聯運外,還有陸海聯運,2024 年開通「渝深港圖定班列」,貨物由重慶經鐵路運往深圳鹽田港最快 6 小時抵港。海陸空全方位聯運為香港物流樞紐添動力。
第2集:最佳機場 如何突破激烈競爭?
香港國際機場多次獲選中國最佳機場、亞洲最佳機場,更是全球最繁忙貨運機場。但面對激烈競爭,香港機場需思考如何保持優勢。
2025年國產客機 C919開通滬港定期航線,使香港成為內地以外首個設有 C919 固定航班的城市,為飛機維修和人才培育帶來新契機。同時,政府全力完善「三跑」系統,興建大型商場。
未來,香港國際機場將成為集旅遊、商業、休閒為一體的綜合航天城,為經濟注入新增長動力,始終與香港商貿航運共同進步。
第1集:港口一哥 如何揚帆再遠航?
香港港口作為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港口之一,每年約九成貨物經水路進出,每周約有300班國際貨櫃班輪,往來全球近500個目的地。
面對全球經濟放緩,以及地緣政治因素所帶來的新挑戰,香港政府與業界一直努力合作,包括計劃構建「港口社區系統」等措施,簡化貿易流程節省成本,亦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以及培育更多海事專才。
多管齊下提升競爭力,香港航運業必然可以揚帆再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