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中國文化|在古代牙籤等於書籤?

編輯︰紀小婷

  牙籤和書籤,一看就是毫不相關的兩種東西;但是在古代,這兩個詞竟然代表同一種東西。這與中國文化和漢字的演變息息相關。

漢字體現中國文化變遷

  書籤,就是閱讀時用來標記進度的小工具,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時的書是用竹簡製成,書籤則是用象牙或者竹片製成的,所以書籤又被稱作「牙簽」或「牙黎」。讀人看到重要的篇目,就在竹簡的一端插上「牙籤」,便於翻找。 

  隨社會的發展,書籤的原料和樣式越來越多樣化,有牛骨薄片的,有厚紙板的,還有的會在厚紙板上蒙上綾絹作裝飾。古人把那些沒來得及翻閱的書籍,叫做「未觸牙籤」。 

  延伸閱讀:【趣談中國文化】猶豫竟是兩種動物?  

  直到來,剔牙的工具愈來愈普及,書籤和牙籤的用法才逐漸分開。用標註書籍的就叫書籤,用來剔牙的就叫牙籤。 這種變遷,與中國古代社會和中國文化的變遷息息相關。

  延伸閱讀:【趣談中國文化】「馬虎」為何代表不認真?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中國文化-木偶戲

趣讀中國文化|木偶戲來源於一個吃醋女子?

1:06
中國文化-閉門羹

趣讀中國文化|「閉門羹」是怎樣的湯羹?

中國文化-猶豫來源

趣讀中國文化|猶豫竟是兩種動物?

1:24

趣讀中國文化|「馬虎」為何代表不認真?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