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不止「清明時節雨紛紛」! 一文看清5大清明特色諺語

編輯︰黃雅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一個節日,也是一個節氣,是二十四氣節中唯一一個同時具有民俗節日和氣象節氣的元素。有關清明節的諺語大家一定認識「清明時節雨紛紛」,但是原來清明節有不少農耕諺語,都能充滿反映不同地方的清明特色,而且語言文字還極為有趣。

趣談中國文化|清明前後一場雨 強似秀才中了舉

清明節;農諺
清明節的雨水,自古以來都是一年作物收成的重要指標。(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清明節,是春天吹南風、雨水開始多的節氣。清明前後下一場雨,對於農作物的播種和生長,都是好事。因此,在民間便有這麼一句農諺「清明前後一場雨,強似秀才中了舉」。

  「秀才中了舉」就是指《范進中舉》了。范進是《儒林外史》的一名人物,范進苦讀了好多年,赴考多次都落第,一直被人恥笑。後來范進真的中舉後,卻開心到瘋了,故民間便以范進的「秀才中了舉」,來形容清明前後下雨所帶來的喜悅。

趣談中國文化|清明雨星星  一棵高樑打一升

  這句是中國東北黑龍江的一句農諺。意思是清明若下了紛紛細雨的話,那麼預示大地得到潤澤,農作物收成應該不錯,能夠令到一棵高樑也能釀造出一升的酒。

  「一棵高樑打一升」當然是農村人民的誇張說法,寄予農作物收成好品質好的盼望。

趣談中國文化|清明刮動墳上土  稀稀拉拉四十五

  這話說的是清明節日,若果遇上刮大風的話並不是好事。清明節風揚塵土飛的話,那麼未來日子就會出現連續的陰雨天,而且時間長達四十五天之久。這樣陰雨天氣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冬季小麥,豌豆等春收作物影響巨大。

  因此,民間就以清明掃墓時塵土紛飛的程度來推測未來45天的天氣,以及對農作物的影響。

清明節;農諺;諺語
古代農民有「種田無定例,全靠着節氣」,由此衍生的不同有趣的農耕諺語,都為一年好收成寄上盼望。(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趣談中國文化|清明蒜不在家 數伏蒜不在地

  大蒜按地域而言,可以分春天播種和秋天播種兩種。大蒜適合在涼爽的環境中生長,根據地域氣候,適合在不同時間進行播種。北方地區適合春天播種,南方地區則適合秋天播種。

  北方地區的農諺就有「清明蒜不在家 數伏蒜不在地」,意思是大蒜一般是春天種上的,清明開始種蒜,當然家裏就找不到大蒜了。要等到夏天「數伏天」,即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收成大蒜,那麼蒜就不在地下。

趣談中國文化|麥怕清明霜 谷要秋來旱

  這個是雲南的農諺。

  話說,北方地區適宜種植冬小麥和谷穗,「麥怕清明霜」就是小麥生長最怕清明節前後受到霜凍影響的意思。清明節前後,「倒春寒」現象往往令到剛生出嫩芽的麥穗受到霜凍的影響。踏進3月,氣溫回升較快,晝夜溫差大,冷空氣較多就會出現霜凍現象,會凍傷剛發芽的麥子。

  相反,小米、黃米等穀物適宜在秋天較乾旱的時候收成才理想,故有「谷要秋來旱」之說。

  古代農民都依循二十四節氣來耕作,所以有「種田無定例,全靠着節氣」的說法,也就衍生出不少文字生動有趣的農耕諺語了。

  延伸閱讀:趣味中國文化|大展宏兔 錢兔無量 一文學懂5大「兔」字成語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形容詞原來有一個典故的。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夜晚還下個不停;此外,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  

  

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有甚麼是借春雨而寄情的悽美詩句呢?這裏便有名句:「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它出自誰人之作,又指甚麼呢?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春雨》,全詩如下: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借助春雨的迷濛,烘托出別離的寥落與思念的真摯。當中「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在古時頗為昂貴。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的重視。

  延伸...

亭台樓閣

中國文化通識|「亭台樓閣」你分得清嗎?

中國文化通識|甚麼是明間?

甪端

中國文化通識|甪端是甚麽?

麋鹿

趣談中國文化|姜子牙戰驅神獸「四不像」原來是它?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