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0-19
講到「地球之肺」,人人都知道是森林,那麼同樣重要的「地球之腎」,你又知不知是甚麼?答案就是濕地。上個世紀,中國的濕地一度遭到嚴重破壞、面積銳減;而到如今,中國濕地保護率已經超過52%,並初步建立起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幾十年間,由破壞到修復,中國是如何做到的?
由破壞到修復 中國濕地保護進展顯著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可以起到維護物種、調節氣候的作用,與森林、海洋一起被列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在中國,總共有多少濕地呢?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濕地面積為約5,635萬公頃,大概相當於512個香港那麼大,當中包括紅樹林地、森林沼澤、沿海灘塗等。中國的濕地面積位居亞洲第1位,世界第4位。
然而在上個世紀,過度開墾和圍海養殖等令中國的濕地遭到嚴重破壞,面積曾一度銳減。
幾十年過去,如今中國的濕地保護率已經超過52%,面積得到恢復,水質也不斷改善,中國「水草豐盈、百鳥駐足」的景象重現眼前。那麼,由破壞到修復,中國是如何實現的?
大力推動濕地保護 建1600個濕地公園
這一切的改變要從1990年代說起。在1992年,中國加入了國際《濕地公約》,在這之後的30年間,中國大力推進濕地保護修復,「用環境換經濟」的模式也逐漸轉變。中國濕地保護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由摸清家底、到搶救性保護,再到全面保護。中國也成為全球首個完成3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的國家。
2003年,國務院批準發布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陸續實施了3個五年期規劃,中央政府累計投入198億元人民幣(約等於215億港元),實施了4,100多個工程項目,帶動地方共同保護和修復濕地生態。
2005年,中國啟動了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中國的濕地公園,分為國家級和地方級,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至今全國已總共建立1,600個各類濕地公園,當中國家級的濕地公園通過「試點制」、「晉升制」等方式,已經逐漸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總數達到899個。
對濕地的持續監測,也是濕地保護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中國各地就建立了濕地調查監測野外台站、以及實時監控和信息管理平台,並透過高新技術,令監測和監管實現一體化。
根据國家林業局資料,在種種措施之下,中國的自然濕地保護率由2005年的45%,到2010年提高到了50.3%,到現時已經超過52%。
帶動經濟增長 平衡濕地保護與發展
濕地保護與發展利用並非不能平衡,中國的濕地公園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目的為主,與此同時,還可以開展科普宣教、生態旅遊、生態養殖等,來進行合理的利用。
根據濕地保護的標準,國家濕地公園分為三個功能區,當中9成面積用於保護和重建,用於開發的合理利用區佔1成。如今,中國建立的一批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濕地,而且還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00多億元人民幣。
中國進行濕地保護的步伐,仍在繼續向前邁進。今年6月,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也是中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立法,為以後的保育工作提供法律依據。而且,28個省區市也先後出台了濕地保護法規。
延伸閱讀:中國首次為濕地保護立法 聚焦維護生態平衡
為了進一步提高濕地保護水平,政府在近日又公布了未來8年的全國濕地保護規劃,當中更提出,將實施30個濕地保護修復項目,並計劃到2025年,將濕地保護率提升到55%,再新增20處國際重要濕地、50處國家重要濕地。
保護濕地,不但是保護了中國的自然環境,更是中國人對世界自然保育所貢獻的一份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1260km²|中國最大濕地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