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1/01/2021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某程度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幸保護生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現在已經被人們所認識,2021年初始,中國就在環境保護方面再次邁出重要一步。濕地保護法草案1月20日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是中國首次專門為保護濕地立法,有望為今後濕地保護提供完善的法律基礎。
針對濕地立法 有助提升中國濕地保護水平
濕地保護法案草案一共有7章59條,在濕地管理、保護、修復等方面都詳細作出規定。針對濕地保護,草案提出詳細的濕地利用要求,明確禁止開墾、填埋、排乾濕地,也不可以在濕地過度放牧和捕撈。同時,草案還提出要採用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的方式,恢復受損濕地面積和生態功能,提高濕地的生態質量。
中國對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態系統都有專門立法,唯獨針對濕地的立法嚴重滯後,大大增加濕地保護和執法的難度,也難以喚起公眾對濕地的重視。當前中國濕地總面積仍然不夠,也未形成系統性的保護機制,只有加快推動濕地保護法落地,才能更好提升中國濕地保護管理的水平。
中國濕地一度銳減 近年愈發重視保護
中國濕地分布廣泛,類型齊全,總面積達到5,306萬公頃,總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佔全球濕地面積約4.4%。截至目前,中國一共有57處國際重要濕地、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以及899個國家濕地公園。
由於環境污染、過度開墾和圍海養殖等因素,中國濕地面積在上世紀一度銳減,令到濕地資源遭破壞,生態功能受損。數據顯示,中國濕地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大約有1,000萬公頃被開墾,沿海灘塗面積銳減超過一半。
得益於一系列的濕地保護和恢復政策,中國的濕地面積自2000年以來已經有所回升。尤其是過去5年,中國已經修復300多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並投入近100億元提升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平。但「破壞容易修復難」,中國濕地還存在面積不足、質量不高、管理不完善的問題,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濕地保護不容忽視 有效減慢全球暖化
濕地是陸地系統和水體系統交互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和海洋、森林並稱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不但可以人類提供淡水和食物資源,還可以維持生態平衡,調節氣候變化,因此被譽為「地球之腎」。
一直以來,人類似乎更注重對森林和海洋的保護,而忽略保護濕地系統的重要性。其實濕地系統容納了地球5分之1的溫室氣體,一旦濕地受到破壞,其中所含的碳就有可能進入大氣層,加劇全球暖化。不僅如此,濕地還是不少鳥類和水生生物的棲息地,破壞濕地必然會造成動物種類和數量減少,打破生態平衡。
中國的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迫切需要有完善健全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來保障,雖然濕地法正式落地仍需時日,但立法程序的展開已經是中國在生態保護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未來我們可以期待有更多的濕地保護區在中國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