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創新共贏 《香港新活力》引領無限未來

  過去25年,香港各行各業積極推動創新,並發揮靈活精神,在文化藝術、科技工程、學術研究、醫療衛生、金融、建築等範疇,一路向前邁進。

  由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的電視資訊系列短片《香港新活力》,一連40集在無綫電視黃金時段播出,「當代中國」網站亦同步更新。

第40集:傳統行業新出路 迎接創新機遇

  香港傳統優勢並未褪色,未来仍充滿創新機遇。南豐紗廠在紡織業式微後一度淪為貨倉,幸好近年活化成功,轉型為香港文化創意的地標。港式奶茶沖茶技巧大有學問,有團體就舉辦「金茶王比賽」,推廣本地奶茶文化,如今已演變成商社共生圈。時代在變,但永恆不變的是香港人靈活變通的精神。

第39集:香港人傳承故宮文化 肩負文化推廣重任

  香港故宮是連繫國家與香港的橋樑,同樣擔當「中間人」 角色的還有中國文化研究院,作為香港文化機構首次與北京故宮合作,免費為香港中小學生推出「我們的故宮」學與教資源。香港故宮是本地文化新地標,香港人則同樣肩負將中華文化推廣至全世界的重任。

第38集:餐飲業數碼轉型 逆境摸索新出路

  在疫情艱難時期,有不少餐飲業商戶引入創新科技,將挑戰變成機遇,食材採購就是當中關鍵環節之一。以往餐廳傳統的做法,通常是以電話、電郵等方式跟單,有本地初創公司就打造食材供應商資訊平台,提供一站式採購服務,不但協助搜尋食材,還可以匹配供應商、管理訂單。

第37集:基建完善 助力港深融合發展

  新冠疫情前,香港與內地交往頻繁,2019年經陸路往返內地的出入境人次超過2.36億。2018年開始開通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令到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小時生活圈」基本成型。從「兩灣一河」到「雙城三圈」,港深融合發展必定會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第36集:積極減排減碳 促進能源轉型

  為了進一步改善環境,港府在四年間先後2次提出行動藍圖,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香港目前碳排放三分二來自發電,有電力公司就在龍鼓灘設立首間天然氣發電廠,用效率更高和排污更少的天然氣代替燃煤。此外,設置於南丫發電廠的太陽能和風力系統保障環境零污染,而且每年大約可生產200萬度電力。

第35集:香港藝團走出去 促進文化藝術發展

  康文署轄下16個表演場地每年吸引200萬人次入場,而2007年開始,包括芭蕾舞團、小交響樂團和中英劇團等,都獲政府列入擴大資助名單,象徵香港藝術發展愈趨普及和多元化。香港藝團亦常赴海外演出,還屢屢獲獎。例如亞洲最頂尖古典管弦樂團之一的香港管弦樂團,2019年榮獲英國《留聲機》年度樂團大獎,是亞洲首個贏得此項殊榮的樂團。

第34集:科研成果產業化 創科發展繼續向前

  近年香港的創科成就揚威海外,在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香港代表奪得多達204個獎項。這些傑出本地創科成果,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新冠病毒污水監測」裝置就已在全港廣泛應用,協助截斷病毒社區傳播鏈。當新成果可以落地,當新技術走進社會,才能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繼續向前。

第33集:「智慧旅遊」新技術 推動旅遊業重拾光輝

  旅遊業是香港重要經濟支柱之一,新冠疫情前,香港每年接待訪港旅客超過6,000萬人次。港府2017年公布發展藍圖,提出利用高科技發展「智慧旅遊 」,並在去年推出「城市景昔」計劃,利用AR和多媒體技術,將歷史圖像和現場真實場景結合。後疫情時代,當購物天堂遇上智慧旅遊,香港旅遊業定必可以重拾光輝。

 

第32集:加強培育中醫人才 推動香港「全民健康」

  中醫在香港源遠流長,在各界努力下,香港中醫人才培訓情況正逐步完善。港府2018年將中醫藥納入醫療系統,不僅資助18間中醫教研中心,又透過獎學金、內地培訓等計劃推動人才培訓。2025年將軍澳將落成香港第一間中醫醫院,屆時亦會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場地和科研機會。

第31集:保護海洋環境 向可持續發展啟航

  由於城市發展等因素,香港海洋環境近年面臨巨大壓力。為拯救海洋生態,政府已設立7個海岸公園和一個海岸保護區。創新技術也可幫忙,漁護署與本地大學合作,以3D打印製造陶土珊瑚礁盤,協助恢復生態。香港亦積極與內地合作,針對深港共用的后海灣和大鵬灣,成立團隊共同努力改善環境。

第30集:車位不足考驗治理 智能泊車地盡其利

  全港有超過81萬部牌照車輛,但車位總數不足70萬個。為紓緩車位短缺問題,運輸署正推出多項措施。解決泊車位供求失衡,考驗城市治理能力,如何地盡其利,善用科技提升交通體驗,同樣考驗香港人的智慧。

 

第29集:銀行業追上時代步伐 引領邁向新紀元

  香港有約200間銀行機構,其中70多間是全球百大銀行之一,另還有8間虛擬銀行。作為國際金融樞紐,香港的銀行可謂非常多元化。作為最重要經濟支柱之一,銀行業佔香港GDP約七分之一。為不斷追上時代步伐,香港銀行業奮力向前,致力引領香港邁向新紀元。

第28集:坐擁地利優勢 「機場城市」貢獻力量

  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自由港政策,香港是世界最便捷的航空樞紐之一。疫情雖令航空業大受影響,但坐擁粵港澳大灣區地利優勢,香港國際機場從「城市機場」變成「機場城市」,為建設大灣區機場樞紐貢獻力量。

 第27集:電影業走新方向 擦亮「東方荷里活」

  九十年代後,由於內外因素交困,港產片逐漸走下坡。不過,後期製作成為香港電影業新方向,加上與內地攜手,充分發揮香港影視人才優勢。香港只要發揮創意,定能再度擦亮「東方荷里活」這個金漆招牌。

第26集:博物館雲集 藝術走進生活

  香港有超過60間博物館,睇展覽也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館數量多,展覽主題亦非常多元化。隨着AR VR 等技術普及,展覽方式也不斷推陳出新。

第25集:建造業升級轉型 打造宜居智慧城市

  從小漁村發展到國際大都會,香港能擁有完備基建設施,建造業功不可沒。政府及業界近年提倡發展智慧工地,透過創新科技提升工作效率,同時降低風險。智能化的工程管理模式,正帶領傳統建造業升級轉型,將香港打造成為更宜居的智慧城市。

第24集:聯繫內地及海外 建設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

  創新與科研,已經成為本港與內地及海外聯繫和發展的重要一環,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在國家發展大方向上,香港仍將大有可為。

 

第23集:發展「樂齡科技」 長者樂在「耆」中

  香港已踏入「超老齡化社會」,預計至2040年,每3個香港人就有1位是65歲或以上長者。面對長者服務的護理人手緊張,要令長者「老有所依」,政府及安老服務業界近年一直發展「樂齡科技」,提升「老友記」的護理質素,同時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善用科技,提升質素,讓長者安享晚年,社會才能跨代共融,樂在「耆」中。

 

第22集:減廢回收轉廢為能 共建綠色新香港

  廢物處理是香港一大難題,香港每年產生超過500萬公噸廢物,現存3個堆填區都已接近飽和。而政府預計擴建堆填區落成後,也只能應付需求至2030年。為長遠擺脫依賴堆填方式,政府致力推動源頭減廢和回收再生兩大方向。在有限土地上實現轉廢為能,共建一個綠色新香港,需要每一位香港人積極參與。

 

第21集:教育新科技 引領香港培養人才

  20年前,上堂用的是黑板同粉筆,20年後的今天,智能科技與虛擬實境都成為課堂幫手。由平面到3D,從現實到虛擬,教育新科技通過激發學習興趣和豐富教學體驗,引領香港培養更多前瞻性人才。

第20集:中資企業推動兩地發展 把握「國家級」機遇

  香港經濟組合多元化,其中中資企業更成為推動兩地發展的橋樑。中資企業從1997年的1,800間,到25年後增至超過4,000間,涵蓋金融、建築、物流等各個領域。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有1,300多間,超過港交所上市企業總數5成,成功協助推動本港金融多元化發展。內地與香港關係日益緊密,中資企業為港人把握「國家級」機遇,讓香港在國家發展藍圖中再度起飛 。

第19集:藝術融合科技 推動創意經濟

  藝術融合科技已成為業界新趨勢,政府一直致力吸納藝術科技專才來港發展,當中就包括運用無人機的表演藝術人才。政府設立的「創意智優計劃」推動創意產業發展,12年來獲注資超過30億元。數碼發展趨勢下,本地藝術家亦開始運用科技元素創作,例如用人工智能創作水墨畫等 。

第18集:資產管理多元化 貢獻國家服務全球

  過去20多年,香港的資產與財富管理行業規模,與1999年底相比足足增長10倍。不單規模擴大,投資方向也更加多元,醫療、科技、綠色環保等都是選擇之一。例如政府已發行近100億美元綠色債券,為多個本地綠色項目融資。新興範疇證明投資者不但視香港為最佳資產回報地點,為香港帶來新機遇,也同時兼顧社會責任。

第17集:餐飲新發展 香港味道走向世界

  在薈萃中西飲食文化的香港,餐飲業是最大服務行業之一,截至2021年有多達21.4萬從業者。本地餐廳努力走向世界各地,包括獲米芝蓮評為一星的香港平民點心專門店,分店遍及美國、日本等地。同時,不少本地廚師更加獲得世界認可。「美食天堂」不僅匯聚環球美食,更為世界呈現獨特的香港味道。

第16集:運用數碼創新 製衣業重拾光輝

  香港紡織和製衣業在90年代開始轉型,在數碼科技協助下,現時主力製造精良及高增值產品。其中,就有運用人工智能,協助推動服裝設計和品牌管理。例如有大學和機構研發出AI時裝設計系統、舊衣新裳循環系統等。從一針一線到數碼創新,在高新科技帶動下,香港紡織和製衣業也重拾光輝。

第15集:靈活創新 港產機械人邁向新里程

  香港人憑靈活創新的精神,在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產業上逐步邁向新里程。近年來不少香港酒店、商場,甚至機場都運用機械人,用作消毒、送餐以及運送貨物。由香港生產的陪伴型仿生機械人Sophia,更是世界上首位獲得公民身份的機械人。香港科學園亦建立AIR@InnoHK創新平台,專注發展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

第14集:交通經驗走出去 貢獻「香港方案」

  香港交通網絡和基建現代化程度享譽全球。利己兼利人,香港不但將先進經驗和技術服務本地,更積極走出去。其中,港鐵在北京和深圳等城市參與建設或營運鐵路,亦在英國、瑞典等國家擁有鐵路專營權。包括興建機場三跑,推動跨境鐵路,打造智慧港口等,我們在未來繼續追求卓越 ,為世界交通發展貢獻「香港方案」。

第13集:支援體育發展 打贏「金牌之戰」

  港隊在2020東京奧運取得歷史佳績,讓港人燃起運動熱。其實政府多年來都通過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支持本地體育發展。港隊就引入創新科技,提升體育運動表現。大專院校亦提供彈性學習 ,支援運動員雙軌發展。未來如何加快推動體育普及化和產業化,需要大眾發揮團結精神,打贏這場金牌戰。

 

第12集:藝術市場蓬勃 推動文化創新

  被戲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其實藝術市場發展並不乾旱。2020年國際拍賣行在香港競拍紀錄首度超越倫敦,令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品拍賣市場。近年興起的非同質化代幣(NFT),更帶動不少本地和年輕藝術家推出數碼藝術展覽。由商業交易發展文化創新,香港藝術市場正逐漸推動沙漠變綠洲。

 

第11集:智慧出行便利生活 建造宜居城市

  智慧城市發展是全球趨勢,香港仍有不少進步空間。香港政府推出「智慧城市藍圖」,在智慧出行、智慧生活等六大範疇提出200多項措施,其中在「智慧出行」,就積極推行智能交通系統,提升交通便利程度。香港在智慧城市發展上正急起直追,致力建造更宜居的城市。

第10集:人民幣國際化 使命任重道遠

  香港一直是中國與世界貿易往來的重要窗口,作為離岸人民幣市場,香港更是人民幣國際化早期推動者和全周期參與者。為全球對人民幣感興趣的投資者服務,是香港的使命。為國家對外發展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則仍是任重道遠。

 

第9集:初創發展蓬勃 貢獻無限可能

  截至2021年,香港初創企業超過3,700間,5年間增加7成,初創企業僱員接近14,000人,比5年前多1倍。簡單稅制,對知識產權充分保護,加上連通海內外市場,都是香港成為創業基地的重要因素。

 

第8集:規劃結合科技 共建宜居環境

  香港地少人多、高樓密集、交通繁忙,衍生出大量噪音和污染問題。要將香港打造成更宜居的國際大都會,改善規劃及善用科技同步進行,例如科大結合感測技術和大數據,推出手機應用程式,為港人提供個人化的實時空氣污染資料。

 第7集:購物天堂「新常態」 轉型創新新機遇

  隨着電子商務普及,2022年電子商務在香港零售業的比重持續上升,市場收入預計高達1,988億港元。電子商務的最大優勢,是衝破實體店舖的局限,再配合數據共享,讓消費者購物省時又便捷。當購物進入「新常態」,香港零售業也在通過不斷轉型和創新,發掘更多新機遇。

 

第6集:中藥結合創科 中醫走向世界

  香港中藥發展將傳統醫藥與創新科技相輔相成,有採用區塊鏈技術的「草藥鏈」,中藥的來源和品質從此「一掃」了然;也有今年動工興建的中藥檢測中心,專責中藥檢測科研。香港將打造成中藥檢測和品質控制的國際中心。

 

第5集:智慧物流 清關高效率

  香港被視為國際物流的理想區域中轉站,除了因為有自由港免稅優勢,也離不開香港卓越的清關效率。順應智慧物流的趨勢,香港海關聯同香港空運貨站,研發出「空運貨物清關輪候系統」,數碼化轉型除確保香港物流業維持優勢,也讓香港在國家物流發展上繼續發揮國際樞紐作用。

 

第4集:寵物產業增長 香港經濟新動力

  「毛孩」數量持續上升,帶動寵物用品和服務需求增長,2020年香港註冊獸醫人數,已較10年前增加近1倍。寵物產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香港經濟一股新動力。飼養寵物又可促進社會互愛包容氛圍,使繁忙的都市生活,變得更有溫度。

 

第3集:香港科研貢獻國家 航天發展功不可沒

  中國航天科技近年取得多項突破,成功背後,香港科研團隊的貢獻功不可沒。2013年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用於拍攝月球圖像的相機指向系統,正是由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的團隊所研發。此外,該團隊又研發出月壤採樣裝置、火星監視相機,先後5次參與到國家航天任務中,印證香港高等院校科研實力逐步提升。

 

第2集:智慧醫療創新 提升服務質素

  人口老化問題加上疫情影響,對醫療服務和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面對需求,不少本地科研團隊均致力研發智慧醫療產品提升醫療質素。截至2022年香港約有250家生物科技相關企業、160家醫療衞生設備製造商,更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第1集: 保育活化舊建築 歷史變打卡潮點

  香港致力保育和活化歷史建築,位於中環荷李活道,有150多年歷史,前身是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大館」。在2018年活化成集藝術和歷史元素於一身項目,開幕首4個月訪客人數已突破100萬。還有位於灣仔,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的藍屋,是香港罕見保存完整的戰前唐樓建築群。活化後成為結合博物館、居所及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地標,亦設專題展覽和社區文化遊介紹灣仔獨有的社區文化。

 

預告片 

相關標籤
2:40

6條問答題 讀懂英女王與香港的淵源

志記鎅木廠及負責人王鴻權

香港老店|香港鎅木業最後一章 74年志記鎅木廠傳承珍惜大自然

8號風球牌和颱風下的路人

今次颱風為何叫「馬鞍」?「山竹」原來已被除名?

1:53
清潔龍阿德、垃圾蟲、怒目而視的宣傳海報

回顧清潔香港運動 你最記得的是……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香港歷史博物館增3展覽「香港多面體」 看油尖旺發展 讀華僑葡人故事

《破·地獄》劇照

《破·地獄》|破地獄為超渡亡者還是慰藉生者?「跳油鑊」為何已很少見?

「建築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緣 設計山頂俱樂部 奪生涯首個國際獎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原是鯉魚門炮台 改名「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是回歸初心?

2:36

香港回憶鬼節篇|調景嶺因誰自殺變「吊頸嶺」?陰澳改名多得迪士尼?

3:06

香港回憶鬼節篇|赤柱美利樓是猛鬼辦公室?政府公帑驅鬼 法師超渡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