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冬兩夏 五冬六夏 無冬無夏

  「冬」與「夏」,代表冬天和夏天外,原來可以還有不同有趣的延伸。

  「三冬兩夏」出自《後漢書·段熲傳 》 :「 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經歷兩個夏天、三個冬天,即是大約兩、三年時間。

  但「五冬六夏」不是指五、六年光陰,此處的「五」和「六」是虛詞,不是實數,意思是不論寒暑、不管什麼時候。出自魏巍《山雨》:「不論白天黑夜,五冬六夏,她穿件小破花褂子,在那放哨。」

  「無冬無夏」,則指無論冬天還是夏天,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出自《詩經·陳風·宛丘》:「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這四句形容舞者敲動鼓兒,在平地上跳舞,無論寒冬與炎夏,手中揮揚潔白的鷺羽扇,表達詩人對一位舞蹈家的愛慕之情。

相關標籤

耳聽三分虛 眼見未為真

  西方有句說話:Seeing is believing ,跟中方話語「眼見為實」意思相同,但大儒學家孔子卻有「耳聽三分虛,眼見未為真」的說法,究竟兩種說法孰優孰劣? 

  孔子的說法與他跟弟子的一次經歷相關聯。話說孔子曾經與幾名弟子困於陳、蔡之間,已經七天沒有東西吃了。

  後來,弟子顏回從人家那裏討來一些大米煮飯。當米飯快熟時,孔子路過廚房,遠遠看見顏回竟用自己的手抓取鍋中的飯吃。孔子思考片刻,故意裝作沒有看見。 

  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說:「我夢到祖先了...

活到老 學到老

  「活到老,學到老」這話的出處眾說紛紜,其中一個比較可信的來源是來自南宋理學家朱熹。此話意思是學習無止境,即使年紀大了,也要不斷學習。

  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海無涯,不斷學習,是人生的大智慧。年青時學習,多數是為了理想,但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只有十多二十年,很快便會過去,所以學習應不斷更新。況且,在成長的過程中,可涉獵不同範疇,如一個專長數理的人,也可探索歷史,開闊自己眼界,貫徹終身學習的目標。此外,智能手機的應...

生骨大頭菜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為甚麼?

  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都會用到。但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吃菜時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農民會以「種壞」來形容這種不好的大頭菜,而「種壞」又...

行穩致遠

  回歸25年來,間中會在報章看到「行穩致遠」這個四字詞。究竟它是甚麼意思?與「一國兩制」的實踐有何關係?

  「行穩致遠」是中國古代漢語。古有明訓:戒急用忍。行穩致遠意指在長遠征途中有平地也有險坡,若想行得更遠,應先行得穩,須隨時看清外界環境變化。然而,穩不代表是慢行,而是應快時快,該慢時則慢。

  2017年6月29日,時值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香港巡視,在香港機場發表的講話。當時習近平...

馬照跑 股照炒 舞照跳

  香港回歸25周年在即,讓我們回顧一下當年耳熟能詳的詞語。不少人一定記得「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這句話。這是出自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的說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他向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解釋「一國兩制」的意思時,便用了「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這個十分形象化的比喻,令到戴卓爾夫人及英國立即明白所指。

  香港有過百年的賽馬文化,賽馬多年來深受港人歡迎,甚至在疫情下賽事仍然有舉行,真正是「馬照跑」,賽馬投注額不...

夏蟲不可以語冰

  這句話出自《莊子·秋水》中「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意思是不要跟井裏的青蛙說大海有多大,因為牠的眼界狹小,受居處的局限;不要對夏天的蟲子談論冰雪的事情,因為他認知世界裏根本沒有冬天。

  後人就直接用「夏蟲不可以語冰」比喻人悖於見聞,知識短淺,不懂大道理,正如活不到冬天的夏蟲永遠無法理解「冰」是個怎樣的東西一樣。

  《資治通鑒 · 晉紀五惠帝》中有以下故事:「時天下饑荒,百姓餓死,帝聞之曰:『何不食肉糜?』曰:『夏蟲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這裏的蟪蛄是蟬的一種,也叫寒蟬,...

故宮離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將約7月2日開幕,原來成語裏也有故宮一說,但此故宮不同彼故宮,到底「故宮離黍」講的,是哪個故宮?

  「故宮離黍」一詞出自《詩經‧王風‧黍離》序, 而這裏的故宮是指從前的宮殿;黍則指糧食作物。這個成語則是比喻懷念故國的情思。

  當一個人經過故地,看到滄海桑田,或者物是人非,總會勾起對這個地方的感情。

  但如今一提起故宮,大家想到的自然會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或者電視劇裏的故宮宮廷生活;而香港更有幸...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鶼鰈情深

   一對夫婦深愛對方,可以用「鶼鰈情深」來形容。鶼(粵語讀音:兼)和鰈(粵語讀音:碟)原來是很特別的鳥類和魚類,分別是比翼鳥和比目魚。

   中國古辭典《爾雅》記載:「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這種鳥,雄鳥只有左翼左目,雌鳥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必須聯合起來才能飛行。

   至於比目魚,《爾雅》也有記載:「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明代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鱗四‧比目魚》中說:「魚各一目,相並行而行」,兩...

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經典名句出自唐·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作者勉勵弟子鑽研學問,必須下一番苦功,才能修成正果。

  「寒徹骨」和「撲鼻香」對比強烈,前者過程艱辛無比,後者享受甘香,突顯二者的因果關係,當中藉梅花作「喻體」,寄寓深刻道理。

  梅花的特性是傲雪迎霜、獨立耐寒。宋·范成大《梅譜·前序》說:「梅,天下之尤物,無問智愚賢不肖,莫敢有異議。」尤物指特別珍異的花卉,也就是說,梅花是一種品種獨特的植物。作者用...

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首領能夠成功,背後要付出成千上萬將士的生命,表達詩人對於殘酷戰爭的批判和厭惡。

  這句話出自晚唐詩人曹松的《己亥歲·其一》,其中一句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話能夠傳頌後世,原因是歷代君王或領袖能夠史上留名,背後往往有莫大的代價和犧牲。其中一個經典例子,可數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

  祟禎二年,李自成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自稱「闖將」,手下部隊數...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人們常用「青山處處埋忠骨」來形容抗戰烈士。此句出處何在呢?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出自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一》,全文是: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忠骨指忠臣的遺骸,「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生命都獻...

戰則存 降則亡

  老一輩的人會記得一句話:「戰則存,降則亡」,這句話出處何在?

  這句話出自毛澤東於1939年6月30日所寫的文章《反對投降活動》:「戰則存,不戰則亡——這是一切愛國黨派和一切愛國同胞的結論;戰則亡,不戰則存 ——這是一切投降主義者的結論。」

  文章寫道:中華民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歷來存在的劈頭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戰不戰的問題。自「九一八」到盧溝橋事變之間,這個...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萬青年十萬軍

  今年是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筆者藉此介紹抗戰時期的有名詞語或句子,「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是其中之一。

  在昆明市盤龍共青團一篇題為《中國不能亡: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文章中,提及這一名句的由來。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句話最早是吳鐵城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初期提出的。淞滬會戰期間傳唱的《淞滬戰歌》中也有「一寸血肉一寸山河,怎能不悲壯」這樣一句歌詞,可見由來已久。

  不過,...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話包含了二種顏色:青與藍,為甚麼青色會比藍色更優勝呢?

  藍,蓼藍,是一種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青出於藍」指青色是從蓼藍裏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還深。青色比喻學生、子弟、後輩,藍色就是老師、前輩,比喻學生是老師教出來,但之後卻比老師更厲害。

  很多老師都是值得敬重的,若他們本着「教學相長」的理念,用心教導學生,以生命影響生命,令學生有所得益,學...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最近聽到一句俗語,叫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聽過嗎?又怎樣理解呢?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是說,即使是餓死的駱駝,體積也比馬大,相等於廣東俗語:「爛船總有三分釘」,引伸指有特別長處的人,即使突然到了貧乏的地步,也總比一些人強。

  《紅樓夢》第六回說道:「噯! 我也是知道艱難的! 但俗語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他怎麼,你老拔根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

  劉姥姥...

豈能盡如人意 但求無愧我心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句話是很多人的座右銘。

  這話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世事哪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意願,只求過程中不愧對自己的內心。

  據說,清朝硝煙大臣林則徐曾將此句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在東京奧運游泳項目勇奪兩銀的香港泳手何詩蓓也表達過相類似的看法:在不斷追求的過程,只要堅持,努力付出,不一定能達到你所想的結果,但如果...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頭螳捕蟬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見於明·羅洪憲《醒世歌》。

  這句話令筆者想起兩句成語,分別為「巴蛇吞象」和「人心不足」。

  「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青頭黑身,長約800尺,能吞吃大象,吞下去消化三年,然後把象骨頭吐出來,能用於治療心臟和腹部的疾病。

  「人心不足」這個成語也與蛇有關。...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之作。「有味」指食物的美味,當中不乏人情味在內,「清歡」是清雅閑適、偷得浮生的感受。

  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午後品嚐一口茶,茶水上浮着雪一般乳白色的泡沫;嚐一口新春的野菜,盤子裏的蓼茸蒿筍都甘甜可口。人間的好味道就在於這些清新美好、令人感到喜悅的事物之中。

  蘇軾欣賞的歸隱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表示:「少湮清歡數日」,...

多君歲寒意 裁作秋興詩

  有追看本欄目昨天的古詩句「故人千萬里 新蟬三兩聲 」的話,都知道白居易在立秋之時向摯友元稹賦詩表達深厚情誼。為了感謝好友,元稹寫作酬答詩,在入秋季節回敬好友白居易的情誼。

  元稹表達思念和感謝摯友白居易的名句就有「多君歲寒意,裁作秋興詩」,出自他的作品《酬樂天》中 。全文如下:

  放鶴在深水,置魚在高枝。

  升沉或異勢,同謂非所宜。

  君為邑中吏,皎皎鸞鳳姿。

  顧我何為者,翻侍白玉墀。

  昔作芸香侶,三載不暫離。

  逮茲忽相失,旦夕夢魂思。

  崔嵬驍山頂,宮樹...

故人千萬里 新蟬三兩聲

  立秋時分,大地有甚麼變化?從白居易的詩句「新蟬三兩聲」中,可窺一斑。  

  「新蟬三兩聲」出自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憶元九》,首兩句為:

  下馬柳蔭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元九指的是元稹,是白居易的摯友,因為排行第九,故稱「元九」。元稹因為彈劾權貴被貶江陵(今湖北荊州),而當時白居易任職翰林,居於長安。兩人相隔千里,在立秋之日,白居易漫步長安曲江...

風吹一片葉 萬物已驚秋

  雖然暑熱未消,但是立秋已到,是夏秋過渡的節氣,顯示秋天快將來臨。古詩中,不乏以簡單的文字形容立秋的天氣。「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就是當中的名句。

  這兩句出自杜牧《早秋客舍》的首兩句,全文如下: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獨夜他鄉淚,年年為客愁。

  別離何處盡,搖落幾時休。

  不及磻溪叟,身閒長自由。

  《早秋客舍》是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聯透過風吹落葉這一細微的自然現象,引出秋日的到來;頷聯直接表達詩人作為客居他鄉的遊子所承受的愁苦、孤...

自古無場外舉人

  如果有人形容你為「自古無場外舉人」,是稱讚你有學識?還是別有所指呢?

  「自古無場外舉人」這句話出自清代小說《儒林外史·范進中舉》。文中述說范進與有錢人胡屠戶女兒成親,終日被丈人看低,心生考取功名的念頭,心想︰「宗師說我火候已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如不進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此處的「場」指科舉考場,「舉人」則是通過鄉試的功名。全句直譯為:「從來沒有不進考場就能...

有意栽花花不發 無心插柳柳成蔭

  此話出自清·周希陶編訂的《增廣賢文》,但並非原創,而是源自更早的民間諺語與文學作品。它是甚麼意思呢?

  「有意栽花花不發, 無心插柳柳成蔭」原意是指,柳樹枝條比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經過精心培植,也難使其成活而開花;以此比喻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情哪怕努力爭取卻沒辦法達到目的,而有些事情並沒有刻意去做,卻能很好地完成。  

  這句俗語的核心意思是:刻意追求某事往往難以成功,而無心之舉卻可能意外收穫...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這個成語大家可能聽過,然而在疫情期間它一度成為成為話題,何解?

  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三國時期,漢丞相曹操,帶兵到一個沒有水喝的地方,口渴難行。曹操傳令說:「前面有許多梅樹,又甜又酸。」士兵聽後流下口水,不再感口渴了。

  後來,大家便用「望梅止渴...

他朝君體也相同

   一個人一生無論是窮困潦倒,或是飛黃騰達,也必須面對死亡,因此可以用一句「他朝君體也相同」來概括。這也告誡在生者要珍惜生命,對任何事情都應放下執着。

   「他朝君體也相同」的上一句是「今夕吾軀歸故土」。這對聯正在香港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大門前懸掛着。

  據稱,這話原出自查理曼大帝的老師寫的拉丁文詩句,意思是人無法逃離死亡的現實,生命十分短暫,所以要珍惜活着的日子,珍惜眼前人。

  自古以來,不少君王都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但最終沒有人成功。在生死問題上,...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種處世態度,強調的是不偏不倚,是一種客觀、公正、持平的處世哲學。有學者認為,在堯、舜、禹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這種觀念,後來又被孔子及其弟子發揚光大。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南宋理學家程頤曾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另一位理學家朱熹則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就是適度,不偏不倚之意。

   孔子也提及「過猶不及」之說。孔子弟子子貢曾經問孔子說:子張與子夏這兩個弟子那個更賢能些...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意思是說,相比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房子(金窩銀窩),還是自己的家最幸福;此處的「狗窩」是一種自謙之詞。

  西方也有兩句類似含義的話,其一是「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the best」,第二個是「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第一句的意思是所有的雀鳥只喜歡自己的巢穴;第二句的意思是不論東或西,自己的家是最好的。

  不過,筆者認為,相...

周星馳與何鑫淼

   多年前香港一套電視劇《他來自江湖》,藝人周星馳憑着他「無厘頭」角色及精湛的演技而竄紅;電視劇中他飾演一名的士司機,有一個特別的名字:何鑫淼,是甚麼意思呢?

  何鑫淼在劇中也多次跟對手介紹自己名字讀法:三個金字:鑫,讀陰(粵音),三個水字:淼,讀渺(粵音)。劇中簡單的稱呼他為「金水」。

  鑫字表示多金興旺的意思;淼則指水廣闊無際的樣子,有焱焱洪波一詞。南朝梁沈約《法王寺碑》:「炎炎烈火,淼淼洪波」。「鑫淼」合起來也有發達昌盛、幸福美滿之意,因此近年也多...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