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土:圭

  與五行相關的三疊字中,土的變化也很多。土字本身代表土地、土壤,三個土或四個土字組成的垚(音:堯)和㙓(音:愧)均與土地相關,唯獨由兩個土字組成的「圭」(音:歸)卻有另一番意思。

  三個土字組成垚(音:堯),土高也,代表高地。這字常作人名,跟古代帝王堯帝的堯字相通。香港半山摩羅廟街就有一家名為「垚」的外賣壽司店,有在「高地」的意思。

  四個土字組成㙓(音:愧),也是跟土地相關,土地、土壤的意思。

  二個土字組成的「圭」(音:歸),跟土地風牛馬不相及。圭是古代一種重要的玉製禮器,為一國之中官位最高者所執的瑞器。第二個解釋是古代測日影的器具。如:「日圭」、「圭表」。

  「奉為圭臬」是比較多人認識的詞語。圭臬(音:歸獵)其實指土圭和水臬,是古代測日影、正四時和測度土地的儀器。「奉為圭臬」可比喻把某些言論或事當成自己的準則。魯迅《墳·人之歷史》:適應之說,迄今日學人猶奉為圭臬。」

 

相關標籤

數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好喜歡到離島遊玩,南丫島是當中熱門勝地之一。其中,很多人行的路線,就有從榕樹灣走到索罟灣了。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索罟灣的「罟」字,也是一個比較少冷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網的總稱,可以是捕魚或捕鳥的網。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罔謂之罟。」疏證:「此罔魚及鳥獸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網。《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罟」作為動詞的話,意思就有撈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將麵罟起來。」

  孟子有一句名句:「數...

空廖廖

  當看到空間甚麼都沒有,或陳設少得很時,你可能會說:「這間房空撩撩的,甚麼都沒有。」廣東人形容空間沒甚麼擺設,會說「空撩撩」。   這個字其實正確的寫法是「空廖廖」。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寥寥者,空也。俗讀寥,若醋餾魚之餾。」這個字在古代已經出現,徐鉉(916-991)及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本中,「寥」是「廫」的篆形及別字,解作空渺、空虛、空曠,如西漢神仙人物傳記《列仙傳·安期先生》載琊阜千歲老人的故事,作者就用「寥寥安期,虛質高清」來形容無所事事或空虛...

可吃又不可吃的:甑

  我們談論過西貢近浪茄灣的郊遊勝地罾棚角咀,原來在罾棚角咀一遠處,有個一個外形似飯團的三角小島,那個區域叫做飯甑洲。飯甑洲的「甑」,也是一個比較冷僻的字,不過,就與「飯」很有關係。

  「甑」在古代是一種煮食器材。

  「甑」(音:曾或贈)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置於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

  有一個成語為「甑塵釜魚」。甑、釜,皆為煮食炊具。這個成語指漢朝書生范冉,因為家境清貧,很久沒有燒飯,以致蒸飯的炊具積滿塵埃,鍋子生蠹魚, 比喻生活極為清寒困苦的意思。...

飛奔的驫、猋、龘

  中國的十二生肖中,還有不少動物都有疊字,例如行動迅速的馬和狗,牠們組成的三疊字,也就有三倍的速度了。

  三個馬字組成的「驫」(音:標),是眾馬奔騰的樣子。《左思吴都赋》有驫駥驫矞,就是形容眾馬奔騰的氣勢。

  三個犬字組成的「猋」字(音:標),本意是狗奔跑的樣子;亦有迅速之意,跟「飆」字相通,「飆升」代表急速上升。

  三個龍字組成的龘字(音:踏)。據《廣韻》説該字之義為「龍飛之狀」;《説文》解作「飛...

蟲,與毒蛇有關?

  在昆蟲類三疊字中,現今只有由三個虫字組成的「蟲」字最常見。

  「蟲」由「虫」發展出來。先談「虫」,甲金文像蛇形,本義是毒蛇。《說文》:「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虫」作偏旁時往往泛指昆蟲,如蜂、蟻、虱等。

  「蟲」,從三「虫」,會蟲之總名。《說文》以為「蟲」是有足動物的總稱。「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野獸)。」

  狹義上,蟲是指動物界中...

火勢愈來愈猛烈:火炎焱燚

   金木水火土五行,各字均可組成三疊字,例如鑫森淼焱垚。其中,火字變化可真不少,由十堆火組成的火炎焱燚更是指火勢愈來愈猛的形容詞。

   火,是象形文字,本身像火焰,本義是物體燃燒所發的光、焰和熱;兩個火字組成「炎」(音:嚴),指火苗升騰,炎熱、酷熱的意思,亦可以比喻人情勢利,如趨炎附勢。

   三個火字組成「焱」(音:焰),代表火盛之意;三個火又可組成「㷋」,基本跟同「燼」字相同。無名氏《灌畦暇語》:「五木之火,皆寄傳於木。焱燄...

三雷轟頂:靐

  跟自然現象有關的三疊字,三個雷字構成了「靐」(音:憑),代表很大的雷聲,這個字近年成為網絡文化字,令這個字重生活起來。

  2008年開始,網絡文化字在中港兩地興起。在網絡語言裏,「雷」指看到某些事物,腦子裏忽然轟地一聲,感覺像被雷電過一樣,感覺不舒服,我們就會說「被雷到了」。而三個雷字組成的「靐」字更是加強版,代表非常震撼。

  「雷到」原是出自江浙一帶的詞匯,指聽到別人的話很訝異,類似現代詞匯「暈倒」、「無語」等。...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取之有度 用之有節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要重視生態,有環保意識,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唐代著名政治家陸贄的奏議《均節賦悅恤百姓六條》。

  陸贄因為看到朝廷苛徵賦稅,遂上奏議,大意指對於自然和社會產出的各種資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節制地使用,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作長遠的規劃和打算。陸贄同時也藉這個奏議,勸諫朝廷體恤百姓,不要苛徵賦稅。

  到今天,環保成為國家乃至全球的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古代「勸酒」有專門職位?

  自古以來,酒都是宴會必備的,但原來酒不是隨便喝的。   古代有「酒令」,自唐朝起,宴會上「酒令」已是一項有儀式章程的酒事活動,又或稱為「勸酒」。

  唐代,「勸酒」統稱為「酒糾」,也有叫作「席糾」、「觥使」。按照職責不同,又再分為「明府」、「律錄事」、「觥錄事」三職。

  「明府」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負責監督整個宴飲活動。明府一定是擺設酒席的主人,而是類似於現在的公證人,要德高望重,負責監督整個飲酒活動。

  「律錄事」負責宣令、行酒、判斷是非...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知恥近乎勇

  中國有不少自古流行的金句,當中都有大智慧,其中儒家學說對於「修身」之道,就有一句名句:「知恥近乎勇」。

  這句話出於《禮記 · 中庸》,意思是指知道羞恥,就接近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了。一個人有了羞恥的心,即是懂得自省,如能進而自勉自勵,勇於改過,就是真正的勇敢,達到「修身」之道。

  中國古代有不少偉大人物都有知恥之心,成就崇高品格,例如孟子「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莊子「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以及...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這句說話怎麼解?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需要大量陽光的果樹遇上陰天,產量及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延伸閱讀:清明南風夏...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清明節又稱為植樹節,清明節植樹風俗在不少地方都一直保留着。這是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樹木成活率高,生長快。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就是在告訴人們,抓住農時,適時種植,一年收穫就能豐收了。

  這句諺語還與祭祖有關。

  古時的陵墓和山墳大都在野外,每年只有祭祖的時候人們才會去掃墓。每到祭祖的時候,人們往往發現墳墓被雜草覆蓋,不容易尋找,於是有人在墳頭種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讓墳墓變得顯眼,下一年掃墓...

清明南風夏水多

  清明是一個節氣,與中國農耕息息相關。在福建地區清明節就有一句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是甚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這天刮南風的話,說明此時氣溫較高,雲層也較密,預示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多,相反,如果當年降雨量比較少,便不利農耕。

  這個又與一句老農諺不謀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延伸閱讀:清明節小吃青團爆紅 「包羅萬餡」引老字號互拼   

上墳不帶五果 家中無災禍

  4月清明節前後,很多人都會去掃墓。掃墓會帶備三牲祭品,水果是少不了,是不是所有水果都可以用來掃墓拜祭先人?俗語有說:「上墳不帶五果,家中無災禍」,哪五種水果不宜供奉給先人?

  第一是空心果,如哈密瓜、木瓜,代表不幸;第二是梨子,有分離的意思;三是莓類水果如草莓、藍莓,因為「莓」普通話有「沒」的意思,不吉利;四是一串串的水果,如荔枝、葡萄,有「串串隨祖」,傳統認為對祖先不敬;五則是多種子水果如石榴、百香果,多籽水果被認為是「不夠純潔」,恐有不敬之嫌。

  中國傳統祭品都與...

中國古代也有愚人節?

  大家知道4月1日是「愚人節」,為甚麼會有「愚人節」?誰是愚人?

  愚人節,相傳源於法國。但原來類似的活動節慶,早在中國古代已經出現。

  東漢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僧人逸飛所著《局門廣錄》卷四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為戲,長老不以非禮禁。」

  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

  而西方愚人節由來,就是源自15...

揚州炒飯原是皇帝吃的?

  香港人喜歡吃的「揚州炒飯」,是用雞蛋、蝦仁、叉燒等食材烹調而成的美味炒飯。揚州炒飯遠近馳名,它的由來有什麼特別呢?

  這道美食的由來有幾個版本,其中一個,相傳是隋煬帝南巡江都(今揚州)時,命人煮他喜歡吃的「碎金飯」,就是雞蛋炒飯,從此揚州人便把金色的雞蛋炒飯稱為「揚州炒飯」。

  也有另一個傳說,揚州炒飯出自民間。早在春秋時期,揚州古運河邗溝上的船民,喜歡用雞蛋炒飯。當時人們會把中午的剩飯留到晚上,加入一兩隻雞蛋...

咸豐年嘅事 是什麼事?

  如果說到一些陳年舊事,廣東話會說「咸豐年嘅事啦」。   這句話其實話中有話,表示「不提也罷」。究竟咸豐年發生甚麼事,令後人會不願再提呢?

  清朝皇帝咸豐1850至1861年在位,這段時間廣東一帶發生了不少事件。例如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創立太平天國;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860年更是簽訂不平等條約,將九龍割讓予英國。

  所以,咸豐年這段時間對廣東人來說有很多不好的回憶,不提也罷。因此,後來廣東人說起不堪回首的往事時,...

事急馬行田

  你一定聽過中國象棋。中國象棋易學難精,例如有「馬行日、象行田」的規矩,那麼「事急馬行田」又是甚麼意思?

  《三國志·魏書·李樂傳》就記載了「事急馬行田」的故事。

  在魏文帝黃初六年,位處東吳的孫權率兵親征魏國,直逼曹魏轄下的江夏城。

  由於駐守江夏的守將文聘被圍困,而曹魏大將軍的侄子厲涼,就受命返京求援。厲涼原計畫3天才能抵達京城,若要縮短行程,必須踩踏田地而不走正常大路,而按照當時規定,軍士若踩踏...

「踢嗮腳」與馬有關?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工作壓力大,每天都要「踢嗮腳」。「踢嗮腳」原來還與馬有關,你又知道嗎?

  一群馬賽跑的時候,前馬蹄與後馬蹄交替迅速,在旁邊看起來就像馬腳互相在踢一樣,非常忙亂,就形成所謂「踢腳」了,而「踢嗮腳」的忙碌程度就更勝一籌了。

  這個詞到了今天亦非常常用,形容非常忙碌、忙亂的感覺。

  延伸閱讀:䟴腳 (un 腳) 

醟醟哋 VS Wing Wing哋

  一班朋友吃喝暢飲,酒過三巡有醉意,有人就會形容自己「有點暈,Wing Wing哋」,「Wing Wing哋」其實正字為「醟醟哋」,「醟」同樣音「Wing」。

  在《抱朴子·內篇·論仙》中有這個字,「覆溺者不可怨帝軒之造舟,酗醟者不可非杜儀之為酒。」意思說覆舟遇溺,不要怪責當初發明造船的人,同樣自己喝醉,不要怪責釀酒的人。就是指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把責任推卸給人,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是上策。

  延伸閱讀: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儃世界 vs 嘆世界

  常聽到人說:「中了六合彩就好了,可以嘆世界!」「嘆世界」,正字應該為「儃世界」,粵音炭,意思是從容、休閒的樣子。

  「儃」這個字出現在《莊子· 外篇·田子方》:「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意思指有一位畫師最後才來到,卻神態自然,從容不迫,絲亳沒有尷尬的樣子,接受旨意後,也不恭敬站立,就回到館舍去。

  「儃」,就是形容閒適樣子,包括儃茶、儃咖啡、儃香煙、儃冷氣。以後大家可別用錯字了。

  延伸...

「翪瘟雞」何解?

  有時在路上有人橫衝直撞,旁邊行人就會破口大罵:「成嗰翪瘟雞!」(翪與中同音),到底是甚麼意思呢?

  「翪」這個字,在《爾雅·釋鳥》出現過:「鵲鵙醜,其飛也翪。」「翪」就是鳥展開雙翼上上下下亂飛的樣子,原意是指鵲鵙樣子醜陋,連飛的姿態都亂作一通,非常不像樣。

  到了現代,人們也就把步履混亂、橫衝直撞的人,也形容為像鵲鵙一樣的「翪瘟雞」了。

  延伸閱讀:「草雞」不吃草 

「穊撻撻」與呂后有關?

  有沒有試過,當煮粥熬過了火,粥變得極為秥稠,就會不禁說「杰撻撻一鑊粥」。「杰撻撻」的正字真的這樣寫嗎?

  「杰撻撻」正字應該是「穊撻撻」。穊,音杰,《說文解字》中,「穊,稠也」意思就是濃密、濃稠。

  這個「穊」字,在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也出現過:「深耕穊種,立曲欲疏;非其種者,鉬而去之。」

  這句話還與呂后有關。據說公元182年,呂后舉辦一場酒宴,席間劉章趁着酒興唱出了一首諷刺呂后的歌,就是「深...

㷫烚烚

  夏天快到了,太陽出來會有「㷫烚烚」的感覺。究竟「㷫烚烚」是甚麼感覺呢?

  「㷫」(hing3,粵音:慶)。《集韻》:「火乾出也。」意思是出現灼熱的感覺;《說文解字注》亦提到:「上出為乾,下注則為溼。」火從下而上燃燒,熱氣向上,這就是「㷫」的意思。

  「烚」(hap6,粵音:洽),《集韻》提到,烚是火一般的樣子,疊字「烚烚」就是用來形容火的形態。因此,㷫烚烚用於形容火正...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