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分一杯羹」竟指人肉湯羹?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我們常以「分一杯羹」比喻分享利益。原來這成語的由來與劉邦和項羽有關,難道劉邦與項羽這兩位結拜兄弟在分享甚麼美味的湯羹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相傳於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從鴻門宴上逃生後,整頓軍馬,決心與項羽爭天下。 

  但楚漢兩軍長期對峙的局面,令項羽擔心長此下去會對自己不利。於是項羽捉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特意做了一個高腳大鍋,把劉太公置於其中,並將此鍋放於高處,讓劉邦看得一清二楚,揚言劉邦再不投降,便會殺他父親並燉成肉羹來吃。 

  劉邦回答道:「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意即我們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若你要烹殺自己的父親,請你也分給我一杯羹吧。項羽知道此舉無法威脅到劉邦,最終並沒有殺死劉太公。 

  而這個「分一杯羹」的故事慢慢流傳下來,時至今日「分一杯羹」在中國文化中則用以比喻分享他人的利益。 

相關標籤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趣談中國文化|「一板一眼」源自傳統戲曲?

趣談中國文化|一字之師:懂一字可成「師」?

趣談中國文化|「一毛不拔」源自百家爭鳴

中國文化-成語-一五一十

趣談中國文化|「一五一十」是形容數錢?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