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呆若木雞」竟是誇獎?

編輯︰紀小婷

  中國文化中,不少字詞的含義都會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甚至演變成完全相反的含義。比如,呆若木雞這個成語,放在現在絕對是一個負面詞彙,但在古代卻不然。

  《莊子》當中有一個訓練鬥雞的故事,當中有一句: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句話是用來形容一隻經過訓練的鬥雞,說它訓練好之後「即使聽到別的雞打鳴,已不會有甚麼變化或者反應,看上去像一隻木雞一樣,可以說它的德行已經完備了,沒有別的雞敢於應戰,看到它掉頭就跑。」

  可見,「望之似木雞」被視為鬥雞的最高境界,用來形容人的時候,最早的含義是指一個人氣定神閒,以靜制動,大智若愚。

  不過,這個成語流傳到如今,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只剩下字面意思,用以形容一個人很呆板、不懂變通。

相關標籤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全新暑假活動一覽:明陶瓷珍品展 2日1夜博物館「夏令營」

VR譯作「靈境」?盡顯中國文化韻味

趣談中國文化|到底甚麼字值千金?

趣談中國文化|在古代「笨」與智商無關?

趣談中國文化|古人並非一日三餐?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