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1-03
説到中國漢族傳統建築文化之一的徽派建築,相信大家不難聯想到「白牆黑瓦」的特色,色彩分明的建築外觀讓徽派建築在眾多傳統建築流派中,成為了十分亮眼的存在。徽派建築的民居、祠堂、牌坊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可大家又是否知道,徽派建築中還有另一「三絕」?那便是徽派建築中的傳統雕刻藝術,亦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 徽派建築文化的藝術瑰寶
素來有句話形容徽派建築,那便是「無宅不雕花」,凡是有徽派建築的地方,都能看到巧奪天工的三雕藝術。徽州三雕是徽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三雕」指的是磚雕、石雕、木雕3種民間雕刻藝術,以安徽績溪、歙縣(「歙」粵音:攝)、黟縣(「黟」粵音:依)及江西婺源的制式最為典型,保存得亦相對較好。
徽州三雕起源於宋朝時期,鼎盛於明清時期,明朝時期的雕刻古樸簡約,一般只有流線造型的平雕和淺浮雕,但強調對稱之美。而到了清朝,徽州三雕逐漸發展起來,其布局、構圖、圖案等都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新安畫派手法,更講究藝術上的視覺美感,雕刻變得細膩繁複,多用圓雕和深浮雕的手法,將亭台樓榭、花鳥蟲魚等圖案雕刻在上面,搭配鏤空的效果,讓雕刻顯得更立體、栩栩如生。
延伸閲讀:安徽宏村「牛」形布局 盡顯中國文化風水學
徽州三雕:磚雕
徽州磚雕主要用於徽派建築中的門樓、門套、屋簷、屋頂等地方,以徽州當地盛產的青磚經過雕琢而成,其圖案華麗但不失典雅,是自明清以來徽派建築藝術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
立體生動的徽州磚雕作品背後,是極為考究和繁瑣的8道雕刻工序。
徽州磚雕工序分為「選坯」:把品質上乘且容易雕刻的青磚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定稿」:將需要雕刻的圖案根據磚坯的大小勾畫到磚面上;「打坯」:初步雕刻出圖案的輪廓,確定位置;「出細」:將打坯完成的圖案草稿再作仔細的刻畫;「修補」:把斷裂或磚面上的沙洞修補完成;「過刀」:修補後再進行餘下的雕刻;「拼接」:將雕刻好的磚雕拼在一起;「安裝」:將拼好的磚雕安裝在牆上。
徽州三雕:木雕
除了青磚,木材也是徽派建築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建材,所以徽州木雕的用處十分廣泛,遍布徽州城鄉,從民居宅院的屏風、窗櫺、欄柱,到日常使用的家具,像是衣櫥、桌椅和床等,都能一睹徽州木雕的風采。
徽派建築中有個説法,「千兩銀子七百門」——如果要用一千兩銀子建房子,那麽花費在門面上就得要七百兩,可見徽州人對建築的整體美感十分重視,所以無論貧窮或富貴人家,精緻的木雕都是徽州人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裝飾。
貫徹江南水鄉人家的特色,徽州木雕以山水、花卉、禽獸、蟲魚、人物,又或是各種吉祥圖紋為圖案題材。若以山水為素材的木雕,一般多是刻繪徽州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風光,像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的黃山。
根據建築上不同部分的結構與功能,徽州木雕主要分為圓雕、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徽州木雕的繪畫性很強,木雕工匠會根據建築的布局和畫面的結構,通過調整雕刻力度,由深到淺,由淺到深,將圖案立體地雕刻在木材上。透過光影變化,木雕上的層次感會更為豐富,從正面觀賞的體驗最佳。
徽州三雕:石雕
相比徽州磚雕和徽州木雕中華麗精巧的雕刻,徽州石雕的圖案相對而言較為簡約,由於石材主要用於建築外部空間及承重的部分,具有防雨防潮的功能,質地堅硬,在藝術創作上會受到些許限制,所以徽州石雕主要以動植物、傳統紋樣和書法作為雕刻的題材,至於在磚雕和木雕常見的山水和人物故事則十分少見。
在雕刻風格上,徽州石雕以淺層的透雕和平面雕為主,雕刻工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打細等程序,徽州石雕刀法古樸大方,沉穩的氣息與石材用作堅固建築的用途與之呼應,盡顯徽派建築的磅礴大氣。徽州三雕與徽派建築整體的配合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是中國民間建築藝術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