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千古文化第一村——江西流坑村 曾出逾百位朝臣

編輯︰豆子
撰文︰禾末

  依山傍水,以「七橫一豎」大巷道作框架,再由鋪滿鵝卵石的小巷打通連接,大街小巷猶如蛛網般縱橫交錯,位於江西省,距離樂安縣38公里的流坑村裏外均散發着古老村落氣息。流坑村有過千年歷史,富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並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譽,每每都讓參觀者感歎不已。

 

流坑村上千年歷史的印證

  流坑村是國內文物遺址保存相當完好的古村落。村中現存明清傳統建築及遺址達260處,當中包括古水井、風雨亭、碼頭、古橋、古墓葬、古塔等基建遺址。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江西-流坑村-1
流坑村組群保存完整,街巷至今仍保留着傳統風貌。(網上圖片)

  據查證所得,流坑村在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943)建村,亦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有上千年歷史,加上保存完整,流坑村這個活化石村落自然被納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獲得「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等稱號。

  延伸閱讀: 肇慶出米洞觀太極陰陽天象 洞內古廟屹立1300年|廣東旅遊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江西-流坑村-2
流坑村現時仍保留多個明清傳統建築群。(網上圖片)

流坑村孕育有識之士

  流坑村村民多以西漢大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唐代中期宰相董晉為先祖自居,可是這個說法並非事實的全部。

  根據族譜記載,唐末戰亂時,董晉裔孫董清然由安徽遷入江西撫州宜黃縣,而他的曾孫董合後來有再遷至流坑定居,確實是流坑村開基祖。可是董仲舒為先祖的說法,至今仍未有一個明確實證。村民會認為跟這兩位歷史文人沾上關係,皆因流坑村董氏多年來堅持崇文重教,務農為輔,依靠科第勃興。

  延伸閱讀:東莞370年古村現「龜」形布局 逆水流龜村堡廣東旅遊必到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江西-流坑村-3
流坑村民居建築皆為磚木結構,高約一層半。(網上圖片)

  從宋初到清末,流坑村村民於村中興辦了20多間書塾、學館,歷朝不斷,逐漸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全村曾出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簿、教諭。「一門進五士、兩朝四尚書」等光景,都是其他村落望之不及的。直至今天,展示在流坑村住宅門口、祠堂門前的榮耀豎旗旗杆仍遍佈全村,中舉喜報也仍然張貼在堂屋上。

流坑村佈局嚴謹 具防禦性又便利通商

  千年村落得以延續,其中一位董氏後人功不可沒。明中葉時期,董氏族人董燧從南京辭官返回流坑村,帶領族人用上將近20年時間,改造村莊整體規劃。他打通村內池塘組成長湖,跟村旁的烏江連成一體,確保水源充足,並劃出七條首尾均有修建巷門望樓的大巷,再安排小巷若棋盤般交叉貫通大巷。望樓間用村牆相連,形成防禦性強的圍護邊界;同時各條大巷靠近村旁湖邊的一端,都有另設碼頭,有利通商及與外界接觸。

  延伸閱讀:肇慶800年中國文化古村 八卦陣防洪又防賊

當代中國-中國旅遊-中國文化-江西-流坑村-4
流坑村充分利用附近自然環境規劃地方用途。(網上圖片)

  流坑村依照地形物貌,在不違背主體佈局下,立祠堂,修街道,建樓閣,樹牌坊,又在村中養植樹林,與其說流坑是個村落,倒不如說它是一座小型城池。據說董燧當時是按照《周禮》來規範自己家鄉。

  圍牆內是血緣村落的宗法組織,有著明確規劃及街道佈局的村落肌理,這就是使村子如今的面貌和明萬曆董氏族譜上的《流坑輿地圖》基本相符的關鍵。用明代地理學家、自助旅遊者及文學家徐霞客在遊歷流坑村後的記載來總結這座古城最合適不過:

  其處闤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
  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

  延伸閱讀史上最大科舉考場 夫子廟江南貢院成內地高考生朝聖博物館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1:59

中國旅遊|廣東風車山景象萬千掀打卡潮 風力發電奠定環保基礎

1:45

乾隆與茶|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多次訪西湖龍井為茶撰詩

2:06

中國文化|1833座開平碉樓 見證華僑遷移史

2:21

中國文化|中國四大名塔—難以複製的古代建築技術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