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圳科學園裏的古建築 竟是從江西「搬家」過來?

編輯︰流螢

  在深圳南山區的科興科學園中,出現了一座名叫「大夫第」的古建築,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顯得格外突出,更為神奇的是,大夫第的「老家」竟是在遙遠的江西,歷時三年才遷移至此。

  大夫第究竟是如何從江西「搬家」來到深圳?它為甚麽會出現在這裏?

深圳大夫第 細看清代文官府邸的美學

  深圳南山區,向來是高新科技園的集中地,無人機送外賣、市民遛機械狗等科幻場面隨處可見,然而在這個科技感十足的地區中,卻出現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大夫第,真是非常特別的風景。

深圳大夫第位於深圳南山區的科興科學園中,歷時三年,被原封不動地遷移至此處。
深圳大夫第位於深圳南山區的科興科學園中,歷時三年,從江西遷移至此處。(圖片來源:叮洛涵@小紅書)

  大夫第,其實並不是該古建築特有的名字,而是一種統稱——「大夫」是指有一定品級的文官,一般為五品以上,「第」是住宅,「大夫第」便是指文官的居所。

  而在深圳科興科學園中的大夫第,則是一座清代文官居所,始建於康熙三十七年(169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大夫第佔地約300平方米,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建築布局為「一進兩堂、每堂兩層」,外牆是精美的馬頭牆,這種獨特的牆垣,既可當作裝飾用途,又能防風防火,兼具美觀和實用性,充分彰顯贛派建築特色。

  為甚麽一座廣東古建築會擁有贛派建築特色?這是因為大夫第其實是從江西來的。

大夫第堂屋中間有個天井,寓意「四水歸堂」,意思是納四方之財入府。
大夫第内,到處可見以磚雕、木雕、石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刻有花鳥蟲魚、神話故事等圖案,栩栩如生,十分精美。
由江西遷移至深圳的大夫第,建築採用「一進兩堂、每堂兩層」的布局,原是清代文官的居所,古樸典雅。

  除了馬頭牆,大夫第的高牆、飛檐、峭壁也遍布着精雕細琢的磚雕、石雕、木雕,氣派之餘又不失靈動。在大夫第堂屋中間還有個天井,除了具有採光和通風的作用外,還有一層特殊的寓意——「四水歸堂」,意思是將四方的財富納入府中,頗具特色。

  延伸閲讀:嶺南古築遺珍 一扇「滿洲窗」裏看遍四季

歷時三年 大夫第如何從江西搬到深圳?

  大夫第的原址位於九江市都昌縣鄱陽湖附近,整座建築群究竟是如何搬到深圳的呢?

  遷移過程非常複雜,需經過編號、拆卸、組裝等多道工序。每一塊木頭、磚頭上都編有號碼,再有專人編號及安裝,隨後上屋頂分批取瓦,按步驟先取木楔(用於提高榫卯的牢固程度),再取天花板主體、卸瓦楞(瓦頂組件之一)、取天井。

航拍下的深圳大夫第。
航拍下的深圳大夫第。(圖片來源:嘟嘟味嘟嘟@小紅書)

  到拆橫樑時,需按照編號,從屋前至屋後的順序開始拆卸,每取一樑時,都需要仔細綁好固定,再緩緩放倒,進行保護性包裝,待所有拆卸工作完成後,最後就能運送至園區進行復原組裝。

盛夏來臨,鳳凰花如火焰般綻放在大夫第的贛派建築群之間,美不勝收。
盛夏來臨,鳳凰花如火焰般綻放在大夫第的贛派建築群之間,美不勝收。(圖片來源:double圓遊記@小紅書)

  歷經三年,大夫第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皆按原樣逐一復原,既成為科學園的一處鬧中取靜的「後花園」,更是一座訴説百年歷史的建築博物館。

  每年初夏時分,大夫第前種植的的鳳凰花樹上都會開滿艷麗的花朵,把園區四周都染成火紅一片,自然生態與鋼筋水泥完美共融,構成一幅和諧的畫卷。

  延伸閲讀:今日風景|中國最美小鳥 藍喉蜂虎的「盛夏派對」

阿嬤

   不同地方對女性的稱謂可謂五花八門,除了北方人稱「婆婆」相等於南方的「家婆」外,「阿嬤」現代多被指為祖母/外婆,但舊社會則是其他含義。

  「嬤」(音:mo)這個詞在舊社會專指乳娘/乳母。末代皇帝溥儀年幼時被帶入宮中當皇帝時,其乳娘同行,他跟乳娘的感情很深,稱之為「二嬤」。

  然而,現代人則將「阿嬤」視作祖母或外祖母。在閩南語、客家話、潮州話、粵語等方言中,「阿嬤」表示祖母或外祖母的意思。福州話、閩東話、閩北語則通常表示祖母。

  日...

蘇州薛家灣

蘇州薛家灣:白居易也來過的隱世江南秘境

雪域三聖湖

流轉的祝福:雪域三聖湖 走進藏族人眼中的永恆聖地

滿洲窗 嶺南園林建築特色

嶺南古築遺珍 一扇「滿洲窗」裏看遍四季

西安咸陽-西部機場博物館

全球首座!建在西安機場裏的「唐代大明宮」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