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詩文中的名句,往往描寫細膩,加上朗朗上口,能承受時間的考驗,至今仍受人喜愛,「醉翁之意不在酒」便是一例。醉翁明明已經喝醉,為何在意的竟然不是杯中物?

  出自宋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坐落安徽省,四周群山環抱,景色怡人,有中國四大名亭之譽。《醉翁亭記》花了不少篇幅寫境,太守在亭中會友喝酒,歐陽修相信這並不因為美酒,而是為欣賞山水之景。

  其後,「醉翁之意不在酒」又有做事別有用心,另有意圖的意思。

  例如,這名議員突然經常探訪老人院,對老人家噓寒問暖,甚為關心似的,想必是因為選舉臨近,希望爭取多點選票罷了,真的醉翁意不在酒,他在乎的只是選票而已。

只准州官放火 不許百姓點燈

  現代文明社會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事了!畢竟有不同的監察系統,要魚肉百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諺語出現在古代,諷刺當權者為一己私利而為所欲為,並以種種籍口或行動鉗製百姓。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載,北宋時有位太守名叫田登,不知何故,下令禁止別人直呼其名,甚至連單字「登」和同音字都不能說。有一年的元宵節,民間按民俗放花燈慶祝3天,但花燈的「燈」與田登的「...

一蟹不如一蟹

  吃螃蟹原來也跟人才交替有關係?螃蟹到底是老的好?還是新的好?

  古代寓言書《艾子雜說》傳為宋代著名文學和書畫家蘇軾所著,俗語「一蟹不如一蟹」也有機會出自蘇軾之手。

  話說《艾子雜說》中記載,書中的虛構人物艾子一天行於海上,看見不同品種的蟹,初見的是蝤蛑(體型巨大的一種蟹)、再看到體型一般的螃蟹和細小的彭越蟹,並歎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其後,「一蟹不如一蟹...

君子不記小人過

  君子是古代社會中極為高尚的性格象徵,也是完美無瑕的典範,所以不會與小人一般見識。對於小人的過錯,大量的君子絕不會放於心上的。

  正如《論語》「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解作謙卑)以出之,信之成之。君子哉!」而「君子不記小人過」指君子量度寛宏,能夠忍耐,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事情,小人對自己的不好,都會忍耐和寛恕。相反,小人正是無德智修養的人,此處就凸顯了君子的高尚品格。這亦有另一說法,是「大人不記小人過」,意...

恭敬不如從命

  婆媳問題是現代人經常都要面對的難題,但原來早在宋朝也已經有故事是講述古代的婆媳關係?這個典故的來源就是我們現代經常用到的「恭敬不如從命」。

  宋釋贊寧著作《筍譜》中,有一個婆媳故事。故事是講述某家婆婆對媳婦誅多挑剔,一天婆婆叫媳婦煮筍湯,其時是冬季並不是筍成熟收割的月份,但媳婦仍然答應婆婆的要求,因為她知道要順從婆婆的意思,那怕找其他食材充當竹筍也照辦。就此《筍譜》載﹐這正是「古語說:恭敬不如聽從命令,受教不如順從。」

  但文字隨着時...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冷僻字系列|兲

  在網絡上看到「兲」這個字,驟眼看來,就像是罵人「王八蛋」之類的粗話,這是真的嗎?

  大多數人一看到此字,由於不懂唸,也不確定其解釋,也許會直接想到「王八」二字,就是罵人的粗話。

  事實上,「兲」這個字是「天」字的古體字,此字收錄於《康熙字典》正文 · 字集下,部首為八部,《改併四聲篇海 · 八部》引《併了部頭》:「兲,古文天字」,與「天」字同,有「天朝」、「天子」之意。

  有趣...

冷僻字系列|圐圙

  驟眼看來,「圐圙」是很奇怪的兩個字,但仔細看看,這兩個字由兩個大口,分別框住了「四方」和「八面」兩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甚麼呢?

  「圐圙」(音:枯略),意為「圍起來的草場」,來自內蒙古的方言,內蒙古一般讀作庫倫(kū lun),也指圍住的土地。

  內蒙古有很多大草場,都有以此為地方名,如祁縣東觀鎮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張北縣境內也有一個鎮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陽的方言,「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詞(如「範圍」)外,也可...

嬲、嫐(下)

   二男爭一女的「嬲」有戲弄、糾纏及生氣等意思,二女爭一男的「嫐」,又是怎麼一回事?

   《康熙字典》中收錄了「嫐」:「嬈嫐也。」「嫐」意思便是糾纏、攪擾、戲弄。「嬈」則有妖嬈、嫵媚的意思。「嬈嫐」加起來便是妖嬈的糾纏了。

   這個字並不全都用於男女之間,晚清官員李慈銘論中國胥吏敗壞時,引用當時諺語:「堂官牛,司官鰍,書吏剔嫐不得休」,意思是:平庸的堂官、司官,如牛,如鰍,任由胥吏...

嬲、嫐(上)

   兩個「男」字中間夾着一個「女」字的「嬲」字,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但兩個「女」字中間夾着「男」字的「嫐」字,就比較少見了。

   其實,「嬲」與「嫐」二字早有紀錄,意思也有點相近,都有男和女糾纏在一起的意思。

   「嬲到震」、「嬲爆爆」,又或「不要嬲我」,這些說法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一個「女」人同時被兩個「男」人騷擾,肯定會不高興,感到惱怒、生氣,因此就有「生氣或發怒」的意思。

   「嬲」字本義並非如此。...

相逢問蠶麥 幸得稱人情

  遇見朋友,我們會問候一聲「你好嗎?」但在古時農業社會,農民之間會隨着季節不同而有不同的問候語,像農曆5月芒種時節,農民之間會有怎樣的問候語呢?

  答案是:「蠶收、麥收好嗎?」古語有「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之說。

  這句話出自唐·元稹《詠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全句: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

  彤雲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渌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

  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

  前六句描繪芒種時節自然界及生物的現象,有螳螂孵化、雲影變幻...

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吃飯時若把米飯掉下,準會被長輩教訓一頓,送上一句:「粒粒皆辛苦」,這句話有什麼出處呢?

  這句話出自李紳的《憫農》,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之一,全句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兩句描寫農民烈日下鋤草的辛苦場景,汗水不斷浸入作物根部的土壤中;後兩句則是反思糧食的來之不易,警醒世人要珍惜,不要浪費。

梅雨與霉雨

  踏入6月芒種之後,因為進入多雨季節,自古將這段時間稱為「梅雨」,不過長輩們又會說成是「霉雨」,為甚麼呢?

  梅雨的解釋,在晉代周處所著《陽羨風土記》便已有明確記錄,「夏至之雨名為黃梅雨,沾衣服皆敗黦,雲梅熟時,謂之梅雨。」

  這時候,是梅子成熟的時節,又是多雨季節,故稱「梅雨」,而江東地區則多稱為「黃梅雨」。

  至於「霉雨」,則是因為經常下雨,衣物容易霉變,故取諧音為「霉雨」。明代《五雜俎》載:「江南...

麥秋

  6月,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芒種」。「芒種」又有「麥秋」之說,為甚麼呢?

  芒種節氣正值農曆五月,是中國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冬小麥成熟的關鍵期,因此古人將芒種節氣稱為「麥秋」。

  《說文解字》:「秋,禾穀熟也」。在古代,「秋」不僅指季節,更有「穀物成熟」、「收成」的含義。

  因此雖然麥子在夏季成熟,仍有「麥秋」之說。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麥秋至。」東漢...

芒種忙 忙着種 

   今天是24節氣的第9個節氣、夏季第3個節氣——「芒種」。這個氣節是在小滿和夏至中間,表示開始踏入炎熱的季節了。

   芒種直接以農事命名,民間又把「芒種」稱為「忙種」,「芒種忙、忙着種」,這是農民整年最忙的日子。

  「芒」指有芒(外表帶尖細刺針狀物)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指種子或播種。芒種前後,北方多晴天,正是收麥時節,而南方為梅雨季節,正適合插秧種稻。芒種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農事耕種以此為界,...

  在西貢近浪茄灣的罾棚角咀,因長期受風浪侵蝕而形成了壯觀的海岸景色,有「千柱海岸」之稱,吸引了很多人前來郊遊。 當中「罾」字是甚麼意思呢?

  「罾」是一個生僻字,音「曾」,解作魚網。

  「罾」字乃形聲字,從四,從曾,其本義是一種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魚網。《說文》:「罾,魚網也。」《莊子·胠篋》:「釣餌網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

  「罾」字也可配上與捕魚或捕魚工具相關的字,作動詞或名詞,如攀罾,即攀拉魚網;罾口,即網口;罾古,泛指...

阿嬤

   不同地方對女性的稱謂可謂五花八門,除了北方人稱「婆婆」相等於南方的「家婆」外,「阿嬤」現代多被指為祖母/外婆,但舊社會則是其他含義。

  「嬤」(音:mo)這個詞在舊社會專指乳娘/乳母。末代皇帝溥儀年幼時被帶入宮中當皇帝時,其乳娘同行,他跟乳娘的感情很深,稱之為「二嬤」。

  然而,現代人則將「阿嬤」視作祖母或外祖母。在閩南語、客家話、潮州話、粵語等方言中,「阿嬤」表示祖母或外祖母的意思。福州話、閩東話、閩北語則通常表示祖母。

  日...

飯甑洲

  在西貢近浪茄灣的郊遊勝地罾棚角咀,有一個外形似飯團的三角小島,那個區域叫做飯甑洲。飯甑洲的「甑」,也是一個比較生僻的字,不過,就與「飯」很有關係。

  「甑」(音:曾或贈)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置於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

  有一個成語為「甑塵釜魚」。甑、釜,皆為煮食炊具。這個成語指漢朝書生范冉,因為家境清貧,很久沒有燒飯,以致蒸飯的炊具積滿塵埃,鍋子生蠹魚,比喻生活極為清寒困苦的意思。

  不過,「甑」除了是煮食器材外,...

數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喜歡到離島遊玩,南丫島是當中勝地之一,從榕樹灣走到索罟灣則是熱門路線。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索罟灣的「罟」字,也是一個比較生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網的總稱,可以是捕魚或捕鳥的網。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罔謂之罟。」疏證:「此罔魚及鳥獸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網,如《詩·小雅·小明》中的「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罟」作為動詞的話,意思就有撈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將麵罟起來。」

  《孟子·梁惠王上...

吂食五月糉 襖袍毋入甕

  廣東人有一句話:「未食五月糉,寒衣無入櫳」,客家話也有一句相近的諺語,大家又知道嗎? 

  那就是「吂(音忙)食五月糉,襖袍毋入甕」了。

  在農耕社會,端午節前後,是冷與熱的分界線,端午節前若是天氣變熱的話,老人家都勸說不要收起冬天衣服,因為天氣有可能還是會寒冷的;待真正吃過五月糉,天氣才真的漸漸變得炎熱,厚衣服和棉襖就要收起來了。

  

 

四月八 龍船透底挖

  這句話是廣東民間諺語,就是說從農曆四月初八開始,村民把龍船起出來,為端午節龍舟下水作準備。

  龍船為甚麼要「透底挖」?這與端午節的第一個傳統習俗——「起龍」有關。

  廣東地區水系發達、河網密布,龍舟競渡的風俗已有上千年歷史。為了保護龍舟免受潮濕天氣或蟲蛀等影響,會把龍舟深埋在河床泥土下,利用減少龍舟木與空氣的接觸,達到保護的效果。

  每年四月初八,就是村民從河底挖出來的日子了。為顯隆重,...

端午糉古稱甚麼?

  端午節傳統美食是糉子,原來古時不叫糉子,是甚麼呢?

  答案就是角黍了。

  糉子古稱「角黍」,與其形狀、材料及古代祭祀文化有關。

  先秦至漢晉時期,糉子主要用黍米(黃米)製成,而非現代常用的糯米。

  《說文解字》記載:「黍,禾屬而黏者也」,是糉子的主要材料。

  「角黍」的名字,早於西晉周處《風土記》已有記載:「仲夏端午,烹煮角黍」。

  至於糉子為何是...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吃糉子划龍舟外,還有插艾,古時便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詞。

  這句話最早見於南朝《荊楚歲時記》(南朝梁):「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宋朝《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艾草等,士庶家釘艾人於門上。」

  清朝《燕京歲時記》:「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

  艾有去袪濕毒、邪氣之效,古時...

半夜食黃瓜

  半夜食黃瓜是甚麼滋味?   黄瓜,即廣東人常吃的青瓜,是一種味道清淡的菜蔬,很有去水腫瘦身的效果,是減肥人士的最愛。

  黃瓜外形長長圓圓的,頭和尾的樣子幾乎一樣,瓜頭和瓜尾的觸感都很相似。

  因為相似,於是慢慢便生成了一句歇後語:謎面是「半夜食黃瓜」,你能猜到謎底嗎?

  沒錯,既然半夜摸吃黃瓜,當然看不清也分不到黃瓜的頭和尾了,因此歇後語就是「唔知頭唔知尾」了。

  到今天,「唔知頭唔知尾」多用以比喻搞不清楚事情的...

「蜜汁」與「炒雞」

   「蜜汁」加「炒雞」,你們正在點菜嗎?不是!正在打手機短訊!

   「蜜汁」和「炒雞」都是近年流行的網絡用語。網絡用語有一種特色,便是使用諧音,令一些詞語變得更有趣。「蜜汁」和「炒雞」便是其中兩個例子。

   「炒雞」以普通話讀出,就是「超級」的諧音;「蜜汁」就是「迷之」的諧音。

   網絡上有人會用「炒雞喜歡」的字眼,意思就是「超級喜歡」,表示自己極為喜愛的意思...

割韮菜

   「割韮菜」是內地用語,主要用在中國股市裏。「韮菜」就是散戶,被大戶舞高弄低後,金錢已被「割掉」,類似廣東話的「割禾青」、「劏羊牯」、「劏水魚」等。然而,背後意思又不盡相同。

   先理解「韮菜」的特性。「韮菜」是一種堅韌的植物,農夫拿刀切斷菜葉,不多久又會再長出來,然後又被農夫收割。種得好的韮菜,一年可以割四、五茬。

   股市的本質是「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循環不斷,散戶就像田裏的韮菜,不停被大戶舞高弄低,不斷被收割。要避免當「韮菜」,就必須培養獨立見解,人棄我取,才...

暖男

   「暖男」是一個網絡流行語,其源起與近年韓風「歐巴」(韓語,女生稱呼較自己年長的男生為哥哥)有關。「暖男」是指那些能給女生溫暖、安全感、正能量的男人。

  女生的擇偶條件,一般包括高大威猛、富有、具正義感、責任心等;但隨時代變遷,女生要求男生不再單純於有錢有地位,還要令人感到「溫暖幸福」。「暖男」也就應運而生。

  「暖男」是指那些顧家、懂得照顧伴侶、愛護家人,以及信任可靠的人。

  對女性而言,「暖男」是細心體貼,明白女生的想法,關注女生的點點滴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