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團隊訪港 展出嫦娥五號帶回月球樣本

編輯︰康文

  中國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在去年底完成,當時成功採集約兩公斤的月球土壤帶回地球,極其珍貴和罕有。據了解,部分月球樣本近日跟隨中國航天科學家團隊一同訪港,下周起將在灣仔會展公開展覽,而科學家們則會前往大學校園,和青年學子深入交流。

月球樣本歷史性訪港 下周起供公眾參觀

  據了解,一批參與「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中國科學家和航天專家,本周會訪問香港,隨行帶來「嫦娥五號」帶回地球的月球土壤樣本。消息指,港府將安排月球土壤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公開展出,供市民近距離接觸,同時還會展出「嫦娥五號」模型及其他航天展品。

  該航天展覽將會在6月27日至7月9日開放,詳情及取票安排相信會在日內公布。

  「嫦娥五號」在2020年12月17日返回地球,一共採集到大約1,731克的月球樣本,主要是月球表面的土壤,成分包含採集地點的破碎玄武岩,同時混合月球高低被撞擊時,從其他地方濺射過來的斜長岩碎片和隕石碎片等等。

  據介紹,中國採集到的月球樣本除了用作科學研究,有部分早前已經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用於公開展示,也就是即將在香港展出的樣本。

  這部分月球土壤樣本被裝在精心設計的人造水晶容器當中,容器形狀借鑒中國古代禮器「尊」的造型,月壤被儲存在容器的中心球體部分,整個空心夾層球體在填滿月壤之後,形似月球。

航空航天-月壤展出1
月球樣本容器的內部由地球、中國地圖、月球等圖案組成,設計中運用不少中國文化元素,全透明的設計可以360度清楚展示月球土壤。(圖片來源:Getty)

  延伸閱讀:嫦娥五號採集樣本亮相 容器設計藏巧思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早前曾指出,月球土壤樣品反映了月球目前的狀態,對於人類進一步了解月球,揭開月球的起源和演化等等謎題都有重要意義。

  延伸閱讀:中國科技新里程 嫦娥五號探月挖土的重要意義

頂尖科學家與港人交流 探討中國航天科技發展

  至於訪港的中國航天科學家及專家團隊,則會分別前往香港理工大學與香港大學舉行多場講座,同本港青年學子分享中國航天發展的故事。

  根據理大官網公布的信息,6月23日上午10:15至11:45舉行的講座,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主講,題為《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6月24日上午10:00至12:30,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及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將分別分享題為《仰望星空 北斗璀璨》和《築夢月球舒廣袖》的講座。

  兩場講座除了有現場交流,其他觀眾也可以透過理大YouTube頻道的即時直播來收看。

航空航天-月壤展出2
上一次中國航天大型團隊訪港已經是2012年的事,當時3位「神舟九號」航天員以及載人航天工程科學家在香港中文大學,與本港八所高等院校約五百名學生舉行講座。有消息指,「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返回地球後,也有機會訪問香港。(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也會在本周舉行兩場名為「馳騁大航天時代」的專題講座,首場講座會於6月23日下午3:30至5:00舉行,由中國國家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分享,主題為「九天攬月」;

  第二場講座則在6月24日上午10:00至12:30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分別主講「長征火箭與中國航天」、「『天問一號』的探『火』之路」。

  延伸閱讀:天宮機械臂能在艙外「爬行」 它比國際太空站的更強?

「穿在身上的飛船」 中國「飛天」艙外航天服有黑科技

習近平與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

天宮機械臂能在艙外「爬行」 它比國際太空站的更強?

神舟十二號飛船 成功對接中國太空站核心艙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