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中國文化|蛛絲馬跡的馬是什麼馬?

編輯︰華思齊

  在中國文化中,蛛絲馬跡是一個很常見的成語。但你知不知道, 蛛絲馬跡的馬,到底是指什麼馬?

中國文化成語 靈感來自昆蟲

  原來這個馬字,並不是指馬匹,而是指「灶馬」這種昆蟲。據說「灶馬」常出沒於灶台、雜物堆等地點,行動時會留下足跡。不過,在如今在城市裏,這種昆蟲已十分少見,可能只有在部分使用土灶的鄉村,還能看到它們的蹤迹。  

  蛛絲馬跡這個詞,最早見於唐代風水宗師楊筠松的《龍經·武曲星》,原本是形容地脈走勢隱約可尋。 後來清代王家賁的《別雅序》中,寫了一句「幾凝天下無字不可通用,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以蛛絲馬跡代指隱約可尋的關鍵線索,用法亦流傳下來。 可見成語這種中國文化瑰寶,形成過程是非常有趣的。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中國文化-放風箏

趣讀中國文化|風箏是古代武器?

中國文化-跑龍套

趣讀中國文化|臨記都有龍袍着?

中國文化-木偶戲

趣讀中國文化|木偶戲來源於一個吃醋女子?

1:06
中國文化-閉門羹

趣讀中國文化|「閉門羹」是怎樣的湯羹?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