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中國文化|成「家」立室 原來先要養豬?

編輯︰華思齊

  家庭的「家」字,幾乎每個人都會寫。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家」明明是替人遮風擋雨的居所,為甚麼代表房子的「宀」(寶蓋頭)下,沒有「人」字,卻有代表豬的「豕」字?  

  原來「家」的寫法與古人生活大有關係。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對人民來說,吃是生存的根本。

  遠古時代,人類以狩獵為生,可是狩獵也不是經常有收穫,所以不是經常有東西吃,生活難以保障。為了改善生活,人們開始想辦法飼養牲畜,而豬是較早期被馴化及飼養的動物,為人類提供穩定糧食,得以過安穩生活。因此屋企有「豬」才算有個真正的「家」。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1:07

趣讀中國文化|「衣冠禽獸」是讚美?

1:33

趣讀中國文化|大門前石獅子如何分男女?

趣讀中國文化|大年初七為何是人日?

趣讀中國文化|ketchup「祖籍」竟然是中國?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